1958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国庆成就展上,芜湖江南汽车修理厂向新中国交上了一台“江南牌”三轮汽车,尽管只是台纯粹依靠手工敲打而成,技术非常不成熟的三轮汽车,此举还是在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芜湖也因此被深深打上了“汽车”的烙印。1959年五一劳动节上,江南汽车修理厂再次推出了一款自行设计的“鸠江”牌轿车,并参加了全市范围的节日巡游。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发展,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原因,芜湖的汽车工业“来去匆匆”,很快便烟消云散了。不过特殊的历史时期并未浇灭芜湖人的造车热情,随着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芜湖的汽车工业也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
不过造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就在芜湖市政府举棋不定的时候,安徽省在1991年遭遇的洪灾无形中成了芜湖汽车工业的助推器。遭遇洪灾后,安徽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现状,便积极寻找新的支柱型产业,芜湖借此机会马上提出了建设“汽车城”的计划,并得到了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芜湖汽车城计划确定后,很快便从河南洛阳兵工厂来了第一批造车者。1992年10月,芜湖新芜区政府出面和军工单位五七二零厂合资成立了芜湖特种车辆厂,后来更名为安徽通宝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国家客车目录中以“6”开头的各种微型车。当时芜湖市汽车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通宝公司造的车也基本都是靠手工敲打出来的,在工艺、技术和质量上都比较落后。不过即使是这样,有安徽省政府支持的通宝汽车还是很快便出现在了芜湖出租车市场上。
然而单纯依靠政府帮助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很快通宝汽车便由于工艺落后、质量差等诸多问题而遭到了市场的淘汰。这一时期安徽通宝汽车制造公司共计生产汽车4000多辆,实现了几个亿的产值。这个消息对安徽省政府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由于有政府背景,因此芜湖汽车工业所走的每一步也都是政府为了达成目标、完成任务的缩影,因此安徽不可能放弃这么一棵“摇钱树”。

1993年,经济落后的芜湖市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汽车产业,随后“九五期间安徽省第一号工程”应运而生,这个被安徽省、芜湖市寄予厚望的工程代号为951。951工程一经上马便立刻引起了安徽当地许多大型企业的关注,早年间制药出身的三九集团便对“造车”动起了心思。得知三九集团想要投资造车后,芜湖市政府非常欣喜,立即将三九集团造车作为芜湖市地方政府的大项目进行推进,然而当时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扶持的是根正苗红的“三大三小”,三九集团的造车梦很快便胎死腹中,不了了之了。
1997年3月18日,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决定由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注册一家国有独资的汽车企业,这对当年的奇瑞来说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经过努力,挂靠几家大公司一起成立了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当年奇瑞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发动机、整车及剩下一些附属设施。

从两三年前的茅草房,到如今正正经经的国企大公司,当年的奇瑞颇有些“咸鱼翻身”的意味。虽说当时政府给他们的投资只有7、8亿元人民币,但这笔钱在当时绝对解决了大问题。依靠在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旗下生产整车、零部件获得的利润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着手自主生产轿车。不过当时迫于形势成立的“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并没有品牌名称,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商标,为自己生产的汽车起个名儿是时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后来还是尹同跃提议用“奇瑞”二字作为品牌名称,意为“出奇不意,带着瑞气”,同样也代表着希望。这个提议一经抛出便引起了很大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奇瑞这个名字很好,完全能表达当时人们的喜悦心情,而以安徽省老干部为主的反对派则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奇瑞”与大军阀“段祺瑞”的名字存在谐音,容易混淆。就在两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当时主持芜湖汽车工作的詹夏来最终拍板,就用“奇瑞”二字注册商标,如今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奇瑞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让企业名称变得更洋气、更国际化,奇瑞还在此后起了个英文名CHERY,从发音上来看,CHERY是奇瑞的音译,除此之外,它还是英文单词“CHEERY”去掉一个“E”而来,表达企业努力追求、永不满足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暗含着奇瑞不盲目崇外,励志开创国际化自主品牌的决心。此后还有消息称奇瑞英文名称有模仿国际汽车品牌CHEVY一说,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其实在奇瑞起名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当时奇瑞试图采用收购的形式来获得汽车生产“准生证”,并且同时解决起名儿这个老大难问题,几家公司中谈的最好的就是合肥的中华钢玻璃厂,当时看中了这家公司生产中华牌汽车的名录,只不过中华钢玻璃厂提出的合作条件太过苛刻,他们要求每造一台车都要给中华钢玻璃厂固定数额的资金,并且概不拖欠,这种要求让他们打了退堂鼓,终止了与中华钢玻璃厂的谈判,汽车准生证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被称为汽车的心脏,有了它一台车才有前进的动力,车企也才有自己的竞争力。然而刚刚成立的奇瑞却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尴尬,一时间如何解决心脏问题,成了摆在奇瑞面前最棘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着“缺什么买什么,少什么拿什么”的原则,奇瑞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合的发动机或发动机生产线进行收购。然而事情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时奇瑞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找不到好技术,而是国外汽车厂商根本不愿意把技术卖给奇瑞,给多少钱都没戏。直到1997年的一天,有家西班牙公司表示有兴趣与奇瑞合作,然而奇瑞最后得到的依然是失望,西班牙方面表示将先进的生产线卖给中国不符合他们的产业政策,他们的要求遭到了总部的拒绝,卖设备、卖技术的事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磕头买、磕头卖,这是奇瑞成立初期面对的现实局面。

无奈之下,奇瑞只得花费2980万美元的高价从英国威尔士引进了一条福特汽车公司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设备买好了,可奇瑞的发动机生产厂厂房却还没有建成,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奇瑞兵分两路,一边负责将重达8000吨的设备分批次运往奇瑞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位于芜湖经济开发区内80多万平方米的发动机厂房迅速破土动工,争取早日让这条发动机生产线投入使用。

由于并没有掌握组装生产线的核心技术,奇瑞不得不与英方达成了一项名为“交钥匙工程”的协议,这个协议其实是英国人限制奇瑞的一纸“不平等条约”,协议中规定英国将派出技术员对生产线进行组装,中国工人不能参与组装过程,奇瑞方面只能等到英国人将生产线组装完毕后才能拿到启动生产线的“钥匙”。

这项协议看上去是英方对奇瑞善意的“帮助”,实际却让奇瑞彻底失去了主动权,近3000万美元买来了发动机生产线,却依然买不到技术。然而这帮英国“技术专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专业、勤奋,几个月时间过去了,这些专家竟然连一台设备也没组装上。当时摆在奇瑞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让英国人这样消极怠工的耗下去,这样工程质量或许有保证,不过究竟哪年能交钥匙,谁也说不准。要么就是让英国人提前回国,以未完成任务为由扣下英国人400万美元贷款,自己摸索着组装生产线。这样做的风险无疑更大,成功了皆大欢喜,一旦失败则有可能前功尽弃。

最后还是负责人站了出来,一句“让外国人走,我们自己干!”说出了不求人的豪气,同时也让自己背上的沉重的担子。洋专家回国后,技术员们只得自己研究图纸、查工艺卡,一点点积累知识,慢慢进行尝试。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技术员经常等翻译员把图纸翻译后,回到家里彻夜研究计算,安装设备前需要将不同设备由8个厂房拉到一起,为了不掉落一颗螺丝,每台设备后面都要跟着十来个骑自行车的工人,见到掉落的零件就马上捡起来,直到将设备安全护送到指定地点...

经过500天艰苦卓绝的钻研、试验,这条生产线终于在1998年12月安装完毕并且调试成功,这比之前计划的时间要提前了半年左右。1999年4月27日,生产发动机的所有配件全部到齐,当天夜里奇瑞第一台发动机顺利生产下线,点火成功。同年5月18日,奇瑞正式宣布企业历史上第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这同时也意味着奇瑞的造车之路已经开始走上正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