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业界评论
中国汽车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bear

[02-12-11 10:56] 作者:刘世锦/国研网


  所谓“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首先是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然不排除对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不依赖于保护,立足点置于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够形成特色的选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充分而正确地了解自身现实和潜在的优势。与许多后起国家相比,我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算一个优势。此外,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是大国市场优势。这或许是所有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汽车快速增长的初期,这一基本格局对所有的汽车生产者都不能不是巨大诱惑。但这里强调的大国市场优势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使汽车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将集中表现在整车装配和部分零部件生产上。贴近中国市场的独立研发需求也将产生。二是国内市场能够容纳多个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同时也可以为相当数量的内资和内资为主的企业提供足够大的竞争空间。三是中国呈现出显著的多层次性,对起步较晚、处在成长中的国内企业较为有利。

  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旨在提高资本密集度、降低劳动密集度的技术进步有所加快,但就汽车整车的成本构成看,工资成本仍占7%-10%,并且汽车强国的工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员工的工资加福利的每小时大约在1-2美元,基本上相当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1/20-1/10。另外,我国拥有一批熟悉制造工艺、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工资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如果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这一状况能随着体制和管理改进而改变,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将会更为明显。

  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尤其是上游相关产业能力。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橡胶加工等,中国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值得提出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点的增长阶段(在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重点的阶段以后)。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将会逐步向我国转移。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强中国在生产诸多汽车产品上的优势。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当从现有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出发,立足现实和潜在的优势,科学借鉴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特别是后起国家的经验,作出符合发展规律的选择。我们认为,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可以“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进行概括。

  所谓“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首先是立足于开放,具体地说就是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然不排除对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不依赖于保护,立足点置于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前面述及的诸多优势,基本属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比较优势。在许多情景下,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够形成特色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新模式将会与国际上的开放模式区别开来。

[1][2][3] [下一页]

发给好友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谁来告诉我一个真实的车市?
·大众在中国开始偏向上海大众
·如何看待当前国内“汽车城热”
·中国将提前进入私人用车阶段
·中国将成世界汽车业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搜索
栏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