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我们早早起床,由于昨晚抵达北红村,出于对这个村落的好奇,我拿起相机,随手拍些照片,记录一下北红村的清晨。
北红村的清晨非常宁静,零星的可以看到几个村民,大部分村民基本都不会一早出门,这里的建筑除了供游客住宿的宾馆装修的有模有样之外,村民的住宅还基本保留着泥瓦材质,看上去就很素雅。
放牛村民早早将牛从院子里的牛棚赶出来,这里的牛和我之前在藏区看到的牦牛还是有不小区别的,为什么这里的牛看起来都瘦瘦的呢。
除了牛之外,这里还有马,其实这里马的作用甚至比汽车重要,因为这是当地特有的交通工具,因此也成为游客到这里必须要体验的项目,它就是马拉爬犁。
昨晚活蹦乱跳的狗狗,今早还懒洋洋的在晒太阳,话说这里的狗狗大都是体型健硕且毛多的狗,是真够抗冻的。
村户门口的爬犁其实就是用竹木材质制成,非常结实,前面的绳套就是用于套马和固定的作用,操作非常简单,实用性极高。
这里的村民取暖基本都用柴火,家家户户都整齐的摆放着已经劈好的木材,便于随时使用。
黑龙江堤岸对面就是俄罗斯的土地,准确点说就连黑龙江这段流域也是中国和俄罗斯各半,并且冬季以界旗为界,如果渔民越界,后果还是很严重的,少则3月多则5年的刑期等着你,所以这里的渔民大都还非常老实,不过据村民说,此前也有渔民非法越界被对面俄罗斯战士抓到,至今还未归国。
堤岸旁边有一个观景台,可以俯视整个村落,这里拍个延时还是非常美的。
马拉爬犁闪亮登场,这就是我们一会下河道后的主要交通工具了,因为它可以去到车到达不了的地方,尤其是冰封后的黑龙江面,除了积雪,其底部还有隆起的冰块,车是根本走不了的。
老刘和安妮坐一起,上面盖上了东北特色的花被子,别说,确实有内味儿了。
铁丐为了拍出大片,选择了自己单独一个爬犁。出发!向黑龙江面进发。
L2级驾驶辅助功能可以有效的控制前车保持在安全的行驶距离,配合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让驾乘者可以有效的规避碰撞风险。
一路穿过村庄走过小道,很快便达到了下道点,我们的车辆只能停在这里了,接下来就要靠马拉爬犁把我们送到下网捕捞点了。
其实北红村不光有冬捕,夏季捕鱼业也非常发达,可以看到堤岸上的渔船还是非常多的,足以证明这里的村民多以捕鱼为生,正可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抵达下网点后,渔把头已经开始提前破冰了,这里的冰层冻得非常结实,而且厚度可达1.3米,凿穿它还是费把子力气的。
主要的破冰工具为铁杵、电锯和铁锹,这三样工具的工作顺序为先用电锯锯开一个四方的冰块,然后铁杵在方型冰块内反复凿击,最后用铁锹将碎冰铲出来,反复作业直至将冰层打穿,冰层较厚的话,这个过程还是相当费时的。
黑龙江水还是非常清澈的,丐哥捞起一块浮冰,可以看到晶莹剔透,渔民说用黑龙江的水炖鱼货会更香,于是我们决定一会凿一块冰当做炖鱼的水。
第一个冰洞很快凿开了,第二个冰洞也同步进行,电锯作业时还是非常有感觉的,配合着铁杵和铁锹很快第二个冰洞也凿开了。
由于是提前一个月下好的地笼,所以凭借经验来说,鱼获肯定不少,黑龙江这段流域主要鱼的品种就是川钉子和鲶鱼。
起网捞鱼,这个过程还是紧张又激动的,看着地笼里不断上来活蹦乱跳的野生鱼,老刘、铁丐、安妮和我们都兴奋不已。
一网上来收获颇丰,川钉子数不过来了,鲶鱼上来5、6条,均是个头肥硕,老刘、铁丐也向我们炫耀这次的战利品。
接下来就是起锅烧火,提前准备好的大铁锅,以及调味料均准备妥当,铁丐和安妮负责生火,老刘则是这一锅鱼鲜的主厨。
水开后将简单收拾好的鱼下锅,配上些调料和提前凿好的黑龙江冰块,闷炖半个小时即可。
其实开过之前就已经闻到鱼的香味了,掀开锅盖放上几个饼子,配上主食味道更佳。
最终我们如愿的尝到了正宗的野生川钉子和黑龙江鲶鱼,不得不佩服老刘的手艺确实高超,一锅炖鱼几乎都吃干净了。
总结:此次旅程接近尾声,我再次来到观景台,落日余晖,想到这些天我们的朝夕相处,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欣赏到了美景也更加敬畏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此同时,我们驾驶的探岳凭借着可好的性能一路给予我们保驾护航,很好的完成了这次荒野食客将近4000公里的旅程,也更加确信它一定是一款在20万左右的价格区间内,综合实力表现最全面的中型SUV。(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张岩)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大众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