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菜车”到“平民超跑” 本田飞度发展史
【太平洋汽车网 文化频道】本田飞度是为数不多的从第一代就开始国产的车型,如今即将和国际同步进入第四代。在它身上,我们能听到不少“神话”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还是要数“超跑”GK5。作为可以在麋鹿测试中轻松跑出80公里时速的车型,GK5的出现就像是一剂肾上腺素,深深注入进本田粉的血液里。但是在笔者看来,本田飞度的“神车”光环并不只有GK5,因为在它之前还有许多优秀的前辈们。
纵观整个车系,飞度的历史并不算长,它是伴随着千禧年的到来才出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历史。在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里,本田为飞度的诞生进行过长时间沉淀。如果追溯飞度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一款名为CITY的车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雅阁、思域大放异彩,本田计划推出一款定位低于思域的入门车型,于是一款名为CITY的小车顺利诞生。当该车发展至第二代车型时,“FIT”首次以外观套件的命名方式出现。随着CITY车型停产,本田又推出了一款叫LOGO的小型车来填补CITY留下的市场空缺。直到进入21世纪,第一代命名为FIT的车型推出,它才拥有了正名。
第一代本田CITY(1981-1986年)
1981年,第一代CITY车型亮相,由于销往欧洲的本田CITY与欧宝的一个同名车冲突,因此欧版全部改为Jazz,而这个命名一直沿用到现款的欧版FIT车系之上,同时也证明了CITY与FIT之间的血亲关系。
1982年9月,由本田品牌创始人的长子本田博俊(其在1973年创立了Mugen品牌)主导的City Turbo车型也开始加入产品线,该车搭载1.2L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马力100PS,峰值扭矩147N·m,0-100km/h加速时间8.6秒。这样的动力对于推动如此轻盈的小车来说显得尤其充沛。
1983年11月,本田CITY车系又加入了Turbo II车型,该车被称为“斗牛犬”,它相比标准版拥有更宽的轮距,1.2L发动机采用涡轮增压中冷技术,最大马力110PS,峰值扭矩160N·m。
除了普通版和性能版车型外,第一代CITY还推出了特别版车型。在1984年8月,由宾尼法利纳参与设计的CITY Cabrio,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敞篷车的销冠,足以可见当时年轻人对于这款车型的喜爱程度。
第一代CITY车型的大获成功为本田在小型车市场建立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和信心,对于本田来说,CITY车型如此受欢迎的程度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对于消费者来说,本田也算厚道,推出了丰富的车型产品线来供大家选择,尤其是敞篷版车型,居然保持了当年敞篷车的销售冠军。
第二代本田City(1986-1994年)
受战后经济大衰退影响,当时的日本经济整体还在回升期,汽车市场处于不温不火状态,日本国内对于这类小型车基本没有任何税务减免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本想继承前辈留下“光辉岁月”的二代CITY惨遭滑铁卢。
1986年10月,采用全新设计理念的第二代车型上市。低而宽的设计语言让车型看上去不再“呆萌”,同时车长和轴距都有所增加。
动力方面,初期版本搭载本田D12A型1.2L发动机,1988年10月在小改款后换为D13C型发动机,综合来看动力水平远不及第一代车型的涡轮增压车型。与此同时,悬挂形式从一代车型的四轮独立悬挂换为前独立、后非独立悬挂,这也是第二代CITY口碑下滑的重要原因。
1994年,第二代CITY停产,CITY这个车系暂时告别了历史舞台。到这里,一款命名为LOGO的车型正式交过了FIT(飞度)的接力棒。而另外一个分支,第三代CITY开始变为三厢四门版车型,车系重心逐渐转移至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也就有了今天国内的CITY(锋范)车型。
本田Logo(1996-2001年)
1996年10月,本田以全新的LOGO车型填补了CITY停产后留下的市场空缺。本田LOGO最初提供三门版和五门版车型,全系搭载一台代号为D13B的发动机,不过根据配气门机构的不同而分为高低功率版本。其中低功率版本最大马力66PS;高功率版本为91PS。
2001年5月,LOGO正式停产。从市场表现来看,LOGO未能如愿达到本田给予它的厚望。结合二代CITY、LOGO的“失败”和一代CITY的成功,让本田强烈意识到充满活力、动感元素的小型车似乎才是决胜秘诀。于是乎,第一代FIT诞生了。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