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小米10都涨价了,国产车什么时候扬眉吐气呢?
相比国产车而言,小米等国产手机无疑是幸运的,出生没多久便有所依靠。国产车则坎坷多了,不少品牌心怀与世界一流看齐的远大理想,无奈被“市场换技术”耽误多年,想要自己研发时又发现怎么都追赶不上,一直受限于核心技术。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制造自己的汽车,由于产业家底薄弱,搞了三十多年都没能造出合格的民用汽车。后来随着改革开放逐渐进行,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与技术,试图通过国内企业与国际汽车巨头合资建厂的方式,实现市场换技术。但有句老话说得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些汽车巨头也深谙这个中国道理,于是关键技术始终藏着掖着。
最终,我们贡献了一个超级市场,却没学到多少牛逼技术,落了个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合资车企中外方赚大头,中方赚小头,而一大批自主品牌,只能长期走类似于小米的“低价、高配置”路线,在夹缝之中苦苦支撑。
2013年左右,国产车迎来了一丝曙光,那就是SUV增量市场。只可惜,自主品牌在这波SUV红利中收获颇丰,却还远远谈不上咸鱼翻身。当SUV红利消失,缺乏核心技术这一痛点又再度侵袭,让自主品牌们哀嚎遍野。
难道国产车就真的只能被钉在耻辱柱上,永远没机会了吗?当然不是。虽然内燃机、变速箱这些燃油车核心部件方面,我们差不多可以宣告没戏,但新的希望却在孕育,它便是电动车。这一条新赛道上,大家差距不算太大,说不定能够实现反超。
当然,在这条新赛道上,咱们也并不顺利。在确定要以举国之力搞电动车之后,我们又走了另一条弯路——新能源补贴。补贴的初衷是开辟新赛道,加速电动车普及进程,同时也期待借此培育出中国领军企业。然而,现实情况与初衷相去甚远,绝大多数消费者短期内未能接受电动车,而粗制滥造骗补以及造车PPT圈钱竟是成为行业主流(是啊,路上那么多钱捡,还超啥车呢)。后来随着补贴退坡以及资本降温,各种违背常识的骚操作才慢慢消停下来。
知豆2纯电动车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骗补和PPT造车,高层大概已经意识到靠大额补贴车企和消费者已经行不通了,还是得优先打造产业链。参照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只要有了世界一流且以国产化为主导的电动车产业链,那么诞生汽车界华为、OPPO、VIVO、小米等,便是顺理成章之事。至于谁来做这个汽车界的苹果呢?大多数人心中基本有一个共识。
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电动车行业可谓危机四伏,肥沃资金孕育出大量无效产能,消费者们见识到各种奇葩现象后,也越发觉得电动车不靠谱。为了既定战略能继续下去,就急需一条“鲶鱼”来搅活这一塘水。而与此同时,太平洋对岸的马斯克也是心急如焚,面对海量的订单,特斯拉必须用最短时间摆脱产能地狱,给消费者和投资人一个交代。
在上述背景下,双方进行了新一轮谈判。中方高层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复制手机产业成功经验,通过特斯拉国产化将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提升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基于这一点,中方高层要求在中国生产的特斯拉纯电动车未来必须零配件高度国产化。特斯拉方面,则希望全资建厂以及与其他中国新能源车一样享受政策补贴。最终,双方互相成全。
2018年7月份,马斯克与上海政府达成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开发区的协议,此举标志着特斯拉将成为第一个被允许在大陆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时隔不到10个月之后,上海超级工厂顺利建成。而到了今年1月份,便完成了首批国产Model 3对外交付。
与中国的这次合作,让特斯拉再次成为资本市场宠儿,股价经过多次大涨之后,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汽车公司,仅次于丰田,超过通用和福特之和。当然,特斯拉中国供应商也是受益良多。
按照特斯拉方面的说法,首批交付车主的国产Model 3零部件国产化率为30%,到2020年年中国产化率将达到70%,年底将实现国产化率100%。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此前一系列重点扶持,中国企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已经比较争气,其中电池和电机竞争力有保障,电控方面虽然对外依赖度还比较高,但只要随着芯片领域国产替代化在不久将来达到一定程度,那么也能实现自主可控。随着特斯拉在中国逐步成长,它们将越发茁壮,相信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批能让我们真正感到自豪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比亚迪秦EV三电系统
总的来说,小米10大幅涨价之所以是好事,是因为这个做法既尊重了自己的未来,也尊重了那条值得敬畏的手机产业链。而国产车要想扬眉吐气,绝非靠几家车企就能办到,其前提是中国打造出类似于手机领域的新能源车产业链。
目前,该产业链已经初步成型,在新赛道上不会像燃油车那般孱弱无力。至于距离成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我想没人能说得准,有可能是10年,也有可能得经历一两代人。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起码已经走在了一条相对光明的道路上,不用像过去几十年那般迷茫且无望地追赶。(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朱仕永)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