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云南-西藏游记(上集)
在开始下午的行程前,我为大家介绍我们此行的第二位老师,李旭,1961年生,知名人类学家,“茶马古道”概念的发起者,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专注于对即将消失文化现象的追寻记录和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情况的考察研究。一路上他会为我们带来独具特色且有重大意义的民俗知识讲解。
我们此行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到独龙江河谷腹地,探寻古老又封闭的民族——独龙族。独龙族是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90%以上的独龙族人聚集在独龙江河谷地区,少数与其他民族杂居,他们是独龙江两岸的古老土著居民。
古代文献曾称独龙族为“俅人”“俅子”,《清朝职贡图·鹤庆等府俅人》描述“俅人,宛然太古之民”,俅人,即今独龙族先民。他们自称“独龙”,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命名其为“独龙族”。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木刻和结绳曾是唯一的信息传递方式。
其中寻找独龙族纹面女又是重中之重。何为纹面女,妇女纹面,是独龙族相当奇异的习俗,独龙族的少女在12、13岁时要用染色材料在面部画出图案。不过现在已经没有女孩子去纹面了,能见到的纹面女都已高龄,所以这样的传统已经失传,我们唯有用影像记录下这最后的纹面女。
从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逆独龙江北上,分布着孔当、献九当、迪兰、龙仲、白来、龙元、迪政、熊当、斯当共九个村寨/小组,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九个村寨/小组展开地摊式走访调查,寻找纹面女,探寻纹面习俗的奥秘,记录纹面女的姓名、数量、年龄、分布地点等基本情况,并用影像记录这些即将消失的纹面习俗,形成一个纹面女调查报告。
通往这九个村寨,只有沿江的一条碎石路,没有岔口一条道走到底即可。两侧的山峦已经有了片片的秃颓,江水也浑浊了起来,正在翻修的碎石路从山腰中划过,仿佛青山的一条巨大伤痕。石粉堆、沙子等建筑材料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遮盖,车队经过时会扬起不小的尘雾。但由于空气湿度大的原因,很快便落了下去。
我们小组走访的是迪兰村。村口便是迪兰村的党建活动中心,门锁着并没有人,通过村委了解纹面女的计划泡汤了。
站在迪兰村略显泥泞的街道旁,我四处张望,判断者村口的哪一位乡亲愿意聊一聊。这个独龙族汉子名叫丁春心,今年30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手边的这是他的小儿子。
他个头不高,但身板挺厚实,腰间挂着柴刀。
村民们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告知来意后,丁春心就告诉我们村里有一位纹面女,但白天不会在家的,都在地里劳作。
要是想了解这方面内容,他知道另一位老人,他懂得也许会更多一点。大家欣然决定前往这位老人的家中。
迪兰村也有政府统一搭建的鳞次栉比的公屋,类似经济适用房。独栋独院,家家没有围墙栅栏,虽然看起来不是很精致,但和村边的木草屋相比,也算有模有样的奢华着。绿树掩映,繁花似锦,使景观增色不少。街道也整洁干净,看得出是经过了规划。
这位老人名叫迪文化,今年80岁了。老人家烟瘾很大,称得上烟不离手了,同行的老哥为老人点烟,老人象征性的客气之后便不再拒绝,打开了话匣子。
他曾经在独龙江乡政府工作,是名干部,小时候跟读书先生学习过,会说汉语。前些年退休就回到了迪兰村养老,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img0.pcauto.com.cn/pcauto/1309/13/3059862_blank.gif)
迪文化的儿子。
聊到为什么独龙族的妇女会纹面时,老人抿了抿嘴角告诉我们,是防止强盛的藏区土司进行掠夺,妇女会像战利品一样被他们强征,所以被迫纹面,男子则不需要纹面。
纹面时,少女先洗脸后直卧躺于地,一妇女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以小木棍不断敲击一根荆棘上的硬刺,从上至下地依图案刺戳破脸庞,再用锅烟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让其渗入皮下。一周左右,红肿消失,青蓝色的纹样便永留脸上。这样,女孩一生中最重要的关口就算过了。
所纹图案较为抽象,各处都大同小异,总体上像蝴蝶或蝴蝶的翅膀。图案构图具有一定规则,采用点、线、菱形和波浪形元素结合构成。
鼻梁和下颚是菱形图案,像蝴蝶的身体和尾巴,前额眉边的点线像蝴蝶的触须,双颊的图案像蝴蝶的翅膀,恰似展翅欲飞的蝴蝶。
![](//img0.pcauto.com.cn/pcauto/1309/13/3059862_blank.gif)
图最上端,窗下有白板的那幢房子就是兰贵珍的家。
说话间,老人遥指了山顶上那幢房子,说那是村里唯一的一个纹面女的家。那位纹面老人名叫兰贵珍,已近90岁了,身体硬朗,每天到一公里外的地里干活儿或者到山上砍柴,中午不回家,天黑前会回来;老伴已经过世,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本村,一个会讲汉语的儿子名叫白玉忠常年在外。
![](//img0.pcauto.com.cn/pcauto/1309/13/3059862_blank.gif)
大人们谈话时,丁春心的小儿子在一旁玩耍。
席间,迪文化老人还饶有兴致的拿出了独龙族的传统服饰并穿上为我们展示。这是一块彩色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衣布,习惯将布块从左肩腋下邪拉至胸前,坦露双臂。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现在服饰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妇女开始穿长袖长裙,并佩戴彩色的珠链串,但男子喜欢挎腰刀的习惯并未改变。
![](//img0.pcauto.com.cn/pcauto/1309/13/3059862_blank.gif)
迪文化老人在街边为我们展示服装期间,引起了从地里劳作回来的邻居驻足。
与迪文化老人话别后,丁春心邀请我们到他家参观。他在村口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卖些村民们常用的日用品;村里修路搞建设他也参与其中,按工时给薪水;还买了辆小面,日子过得日渐红火。
![](//img0.pcauto.com.cn/pcauto/1309/13/3059862_blank.gif)
丁春心开在村口的杂货店。
家里的储物间里放着一排腊肉;织布用的器具都还在;我陪丁春心的小儿子在院里踢起了足球,为防止他把背后爸爸的面包车玻璃踢烂,我与他换了换位置。
![](//img0.pcauto.com.cn/pcauto/1309/13/3059862_blank.gif)
丁春心父子合影留念。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