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EQXX概念车的最新成就 专访奔驰首席技术官
易车原创 当VISION EQXX概念车在实际道路上,经过单次充电后,完成了1000公里的挑战,相信很多人再次见识了它的厉害。那么让我们再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先是它的名字,“X”则代表挑战极致,而“XX”则意味着竭力创新、突破极限。因此,VISION EQXX代表着突破电动出行的边界。
VISION EQXX概念车配备的专用电池包拥有近100千瓦时的能量,并非大尺寸电池。从德国总部辛德芬根出发,穿越细雨霏霏的阿尔卑斯山脉,最终抵达地中海沿岸,仅靠单次充电就完成了全长1000多公里的旅途。
行驶途中,VISION EQXX概念车不仅历经各种交通路况,同时也面临了各种复杂气候的挑战。
在结束1008公里的公路旅行时,VISION EQXX概念车的剩余电量约15%,约等于140公里的续航里程,平均百公里耗电量仅8.7千瓦时。
正如豪华轿车市场的标杆车型——S级轿车一样,奔驰希望在纯电汽车领域树立新的标杆,而VISION EQXX概念车的诞生正是秉持这一初衷。于此同时,我们联系采访了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首席技术官,负责研发和采购的薛夫铭(Markus Schafer)先生,听听他是如何看待VISION EQXX概念车所取得的最新成就的。
易车:认为目前奔驰在电动时代的转型中,具体哪些技术领域或具体技术是行业领先的?
薛夫铭:在整个电驱系统方面,我们主要有三个核心指标:续航里程、快速充电能力、能效。续航里程方面,以全新EQS为例,它是同级别中续航里程最长的车型。在充电方面,一系列陆续推出的技术将进一步减少充电时间,使得充电变得更高效。而在能效方面,例如全新EQS已实现百公里低于15千瓦时的能效表现。
在使用绿色能源的基础之上,未来的量产车型将实现更低能耗以及更高的能效表现。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正在研发并将推出新的电池技术,包括在电池化学成分、高硅阳极、固态电池等领域。此外,梅赛德斯-奔驰自主研发的电机技术,提升了电机效率,从而实现95%的能效。梅赛德斯-奔驰还开发了独特的轴向磁通电机技术,并通过逆变器及软件系统进一步降低能耗。
易车:未来奔驰是否将沿用传统燃油车上的创新技术运用逻辑,例如将最尖端的新技术最先运用于S级上,之后陆续运用至E级车、C级车上?比如EQXX展现的最先进的电动技术是否会优先运用于S级以下的较小车型上?如何考量车型级别与最新技术落地的关系?
薛夫铭:首先,新技术优先运用在S级轿车上,然后再逐步在E级车及C级车上落地的模式已经终结。如今的创新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我们不会等到下一代S级问世再将最先进技术加以应用。
无论是哪个级别的车型,我们只要研发出最先进的技术,就将对我们的产品进行不断的升级。两年后,另一项创新技术即将面世——专为紧凑及中型汽车设计的梅赛德斯-奔驰模块化架构平台(MMA)。在MMA架构平台之上,我们将配备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和创新,例如MB.OS操作系统、先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及在VISION EQXX概念车上运用的先进电池和电驱技术。与此同时,S级也绝不会原地踏步,而是会不断发展和演进。
易车:在VISION EQXX概念车的公路实测当中,都具体运用了哪些最新的技术成果,例如提到的电池管理系统、温度管理策略和测试气候?
薛夫铭:软件方面,VISION EQXX概念车搭载了创新的一体式屏幕设计,从左侧的A柱延展到右侧A柱,横跨主、副驾驶位的视觉空间。Mini-LED显示屏呈现了全新的观感效果和使用体验。此外,VISION EQXX概念车引入游戏引擎,无论是算力还是显卡都达到领先水平,并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引入很多游戏体验般功能,带给驾乘人员独特的智能化体验。这样的新一代技术将在2024年推出的量产车型上实现。
易车:在没有配备主动液冷技术情况下,VISION EQXX概念车如何更好的控制电池热管理系统?
薛夫铭:对于电动车来说,散热一般将产生非常大的能耗。因此在VISION EQXX概念车的研发过程中,热管理系统则是一个研发重点。而VISION EQXX概念车的主要研发目标就是有效减少电动车在冷却、加热以及散热过程中产生的能耗。汲取来自F1团队的灵感,VISION EQXX概念车采用了被动冷却系统。
在VISION EQXX概念车刚刚完成的超1000公里的公路实测中,起步阶段的环境温度低至3摄氏度,在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时又出现了拥堵情况。这些条件都将给电池包带来巨大的压力。得益于智能化的电池管理系统和软件,以及先进的被动冷却系统,在整个公路路途中电池包温度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VISION EQXX概念车的电池管理软件对每个电芯都可加以单独管理,并在电池包封装过程中,对电芯和电芯之间的间隔进行了优化设计;加之被动冷却系统,在全程行驶过程中热管理系统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从VISION EQXX概念车上汲取的许多经验和技术将逐步运用在量产车型中,从而减少电动车对主动冷却系统的需求,进一步减少电动车由于制冷或者加热而产生的能耗,从而把更多的能耗留给驶向更远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