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待外资到买遍全球 中国车企收购之路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车企早已不再甘于嗷嗷待哺等待外资的降临,而是主动出击收购海外车企。而在21世纪初期,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经济时常出现的不景气状况也为国内车企收购海外企业提供了机会。不过早期的收购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双龙曾是韩国第四大车企,生产的SUV车型也符合国人日渐对SUV的需求。1997年因资不抵债被大宇收购,1999年大宇又解散,结果双龙还是濒临破产。我们这个邻居韩国毕竟在美国的扶持下汽车工业发展要比那时候的中国更成熟,此时中国的上汽看准机会收购双龙似乎应该是明智之举。
韩国双龙主营为SUV车型,这是上汽看上双龙的重要原因。图为双龙的标志SUV车型、造型比较怪异的爱腾(Actyon)。
2004年上汽购入双龙48.92%股份,次年增至51.33%,成为绝对控股大股东。这样的收购可以获得技术(尤其是在SUV方面)又可以增加品牌竞争力,还成为上汽打入韩国甚至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跳板,无论怎么看对上汽未来发展都大有裨益。上汽收购双龙也是中国车企收购海外车企走出的重大一步。
然而之后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利,缺乏海外收购经验的上汽显然没有预估到接下来碰到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大问题的是没有想到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之重。韩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已经在网友广为吐槽这里不再多说,但显然上汽没有料到会严重到影响商业运营的程度。
上汽首先低估了的就是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上汽收购后工会经常因各种不满情绪罢工,严重影响生产,甚至在罢工中时常出现暴力打砸事件。
2005年即收购的第二年,双龙工会已经开始举行阶段性罢工。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上汽想独立为双龙研发新车型以及承诺对双龙投资的10亿美元迟迟没有全部到位。
另外韩国员工也对新的管理方式,包括晋升、招聘、福利等问题存在很大意见。上汽对韩国工会文化预估不足,经常性的罢工让上汽措手不及,对产能影响极大。而韩国商业贿赂成风的社会问题也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双龙享御(Kyron)是上汽主导双龙开发的一款新车型。据说这也是导致韩国劳工方不满的其中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韩国独特的民族主义文化使之很难让缺乏海外并购经验的中国企业有效管理。结果就是双龙在被上汽收购后一直亏损,直到2007年才勉强实现盈利。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将双龙拉向深渊,最后在2009年上汽发布双龙进入企业回生流程,这在韩国基本等同于破产保护。
上汽急于利用收购双龙来发展自身的动机让上汽没有及时有效去应对韩国双龙潜在的深厚民族主义以及管理层腐败等问题。最终上汽付出了数十亿美元的代价买来了一次昂贵的经验教训。
双龙随后进入类似破产保护流程,其后被来自印度的马恒达(Mahindra & Mahindra)买下。至今双龙仍无出彩表现,只能算是勉强存活下来。
失败乃成功之母,上汽收购双龙失败的案例虽然让人痛心,但其中为中国车企带来的经验教训却是难能可贵的。
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通用汽车曾经在2009年破产过,如今的通用汽车是美国政府出资挽救重组后的结果。通用汽车破产后,几个通用旗下曾经的经典品牌也随之消失。
与上汽收购双龙案例无独有偶的是,在通用危难之时,也有不少中国车企打起了通用破产后“遗孀”的主意。毕竟其中确实不乏一些闻名于世的著名品牌。
悍马就是这么一个品牌。它是许多越野迷心目中的神车。美国军方用车的民用版本,SUV中的法拉利。不过到了通用破产前期,悍马早已是叫好不叫座。因为居高不下的油耗和飙升的油价、颓废的全球经济相背离,所以年销量甚至不足万辆,及其惨淡。
悍马,车迷心目中乃越野车中的法拉利。通用破产重组后中国腾中又收购失败,宣告该品牌彻底完结。
很多人也都听说过我国四川腾中重工当时对收购悍马品牌表示出强烈意愿。然后结果大家也知道,因为许多目前都未完全透明的原因和阻力,收购最终失败。而通用则选择直接抛弃这个品牌来作为这个之名品牌的结局。
表面的说法是,腾中重工因为未获得国家政府部门审批而导致收购失败。但这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腾中重工在汽车行业中是个名不经传的企业,至今仍然甚少有人听说。没有汽车行业相关经验如何能经营得好悍马这种已经没落的品牌?另外收购的资金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披露,钱的来源是否完全合理合法也存在问题,这也可能是迟迟未获得政府审批的原因。
亦有传闻腾中重工是想与上汽合作的方式来重振悍马。但刚刚经历过双龙惨痛经历的上汽无疑会对新的收购更为谨慎,悍马毕竟是没落的品牌,上汽和腾中重工这种并无多少行业经历的企业合作很难保证有光明的前景。更有甚者认为,腾中重工本身就没有十足把握收购悍马,不过是想通过这次收购增加自己的曝光度——毕竟,在此之前谁听说过腾中重工?
通用的另一大著名品牌——来自瑞典的萨博的破产更是让无数车迷捶胸顿足。表面上,通用破产后萨博无人接盘,这个经典的瑞典汽车品牌从此千古。
瑞典传奇车企萨博汽车的前身正是萨博航空集团,以生产战斗机闻名。在宣传中萨博汽车也时常强调其具备的萨博航空血脉(虽然实际关系不大)。图为萨博JAS-39鹰狮战机。
但实际上,想接盘其实大有人在,当时来自全球各地参与收购萨博的竞标企业多达87家,其中一家就是我国的北汽控股。
北汽集团的目标是整体收购萨博汽车,包括其品牌、商标、生产线、所有技术等等。而通用汽车则以保护萨博知识产权以及通用在华合资公司为由而为选择北汽控股,并选择了与萨博同样出自瑞典的超跑厂商科尼赛克。
然而科尼赛克却在最后关头又后悔了——毕竟超跑厂家其实资金并不比大规模量产经济型车的大型厂家雄厚,科尼赛克无法在规定时间准备足够的收购资金。这时候北汽又感觉收购有望,再次进入周旋。
瑞典超跑制造商科尼赛克欲收购萨博却因资金问题反悔。即搅黄了北汽收购萨博的计划,又直接导致了萨博的彻底破产,让世人唏嘘不已。
最后的结果是北汽花费14亿人民币的资金获得了萨博的部分平台和动力总成技术,但却无法获得品牌商标使用权,甚至不包括最新的一些平台技术。因此从各方面来说,如此折腾的收购结果显然算不上很成功。通用汽车对北汽的戒心、收购各方出尔反尔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收购的结果。并且也直接导致了萨博这个经典品牌的彻底消失。
折腾到最后,北汽总算是获得一部分萨博的技术。只可惜这些平台和动力总成技术是基于第一代萨博9-3和9-5的,而并非萨博破产前推出的使用了通用最新平台动力技术的第二代9-3和9-5产品。
“收购技术不收购品牌”从道理上来说似乎不是坏事,毕竟技术比品牌更实在。类似的例子有上汽通过收购曾经的南汽手上获得的英国汽车品牌MG和Rover(又译罗孚)技术。其中ROWER也无法获得品牌使用权而改名为荣威。目前上汽利用Rover创立的新品牌荣威在国内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而Rover为上汽提供的技术也是很可观的。
另一个“买技术不买品牌”的例子是上汽对英国罗孚(Rover)的收购。上汽收购了大量罗孚技术,但不包括罗孚品牌使用权。图为罗孚75车型,上汽基于该车型推出了荣威750。
但在北汽和萨博的事例中却又显得不尽然。车迷们对萨博迷恋的还真就是其本身的品牌魅力以及造车理念。北汽所获得的技术是部分经过原先萨博团队二次开放的通用平台技术,这些平台甚至还不是通用最新最先进的平台。在引入的时候已经跟不上时代。
比如北汽推出的绅宝使用的萨博早期车型使用的2.0T、2.3T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5AT变速箱都相比当时通用最新的2.0T SIDI发动机和6AT乃至后面推出的8AT变速箱都有差距。因此很难吸引到消费者,更不可能打动那些沉浸在萨博逝去痛苦中的车迷。
基于第一代萨博9-5的平台技术,北汽2013年推出了绅宝D70,搭载来自第一代9-5的B205/B235系列发动机。虽然相较当时的自主品牌有一定技术优势,但比起合资品牌来说依然有稍显落后。
难道中国车企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海外收购案例吗?当然有了,同样是收购北欧经典车企,吉利收购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最成功的车企收购案例之一。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