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几何?从头部企业看充换电发展前景

2022-01-05 17:27:11 作者:问答叫兽

经历了野蛮成长阶段的充电桩行业,近两年进入洗牌期。与2021年300多家桩企的规模相比,已有近50%倒闭退出,30%挣扎在盈亏线上。如何探索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2月27日,在2021年新能源汽车业化案例演讲大会上,TELD、伯坦科技、云快充电等三家公司分享了在充换电领域的一线运营经验,激发了商业化的想法。

特来电:从充电桩到充电网络

特殊呼叫是充电桩业务开通后的第一批入局用户。2021年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25万个,市场占有率41%,位居行业第一。TELD品牌总经理赵建指出,除了搭载人,新能源汽车三分之一的属性是“搭载数据”,像电脑一样存储所有出行、支付、消费等数据。还有三分之一的功能是“载能”,每辆车载30-60度电。所有新能源汽车一起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储能网络。

为了挖掘更大的价值,特呼对充电桩进行了改造:将控制、测量、保护等功能集中在变电站,将数据、信息、人机交互上传到App、云平台,使充电桩压缩成一个小的充电盒,具备数据监测、传输、接收等功能。将各个车位的充电桩连接成网络,在充电物理网络上实现能量的流动,在互联网上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互,充电桩将发展成充电网络。

通过集团管理、集团管控、有序充电的智能充电网络,专电可以收集、分析、应用汽车行业大数据、能源大数据、消费者行为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延伸到买卖电、网络租车、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大客户电商等互联网增值服务。

博坦科技:换电将打破“资源错配”

另一个一直引发“充换电路线路之争”的主角——换电模式,虽然看似规模不大,却在新能源补贴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成为降低用户初始购车成本的突破路径。博坦科技是业内少有的专注于换电模式的企业。博坦科技董事长聂亮认为,新能源体的折旧和动力电池的折旧有很大区别,不应该让整个传统产业链和消费者为动力电池资源的错配买单。

按照聂亮的想法,新能源汽车如果不装电池卖,裸车的价格会大大降低。“车电分离”后,搭建移动电网管理运营电池组,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选择全新电池或分步使用电池。这是典型的资产运营,需要建立规范、循环的电池组体系。

伯坦技术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一套完整的基于模块化通用电池组的标准化分箱换电系统。Bertan的电池标准箱都是一样的尺寸,根据车辆需求在车辆底盘上布置不同数量的标准箱动力电池。电站适用于所有使用标准箱的车型,可以快速更换电源。

换电可以解决目前电动车充电时间长、电池衰减、回收等一系列问题。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等车企也在探索实践这条路线。然而,换电模式仍难以大规模推广。聂亮认为,如果建立“电池银行”,以电池资产为基础,能源供应商也可以将资产证券化,向金融机构募集资金,换电运营商可以通过赚取运营费用来支付财务成本,可以盘活资产,提高效率,换电模式的普及有望大大加快。

快速充电:充电交互数据的标准化

充电桩领域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互联互通”。在云快充CEO田波看来,充电桩底部的数字化、标准化难度较大。为了打通底层基础工作,云快充一直在探索充电交互数据的标准化。达到统一标准后,所有中小运营商的充电桩都可以通过云快充接口在平台上使用,无论是流量方还是车辆厂商

自2021年起,快充向中小运营商免费开放运营服务平台,只分享运营收入。同时,还开拓与B端客户及网车公司、OEM、mappers等其他出行服务平台的合作,帮助充电运营商与B端客户对接。

田波介绍,目前云快充服务的中小运营商有800家,与159家充电桩厂商合作。前期很难推进,上游设备厂商的标准也不统一,但现在100多家设备厂商都在按照云快充的标准发展,不需要开发运营服务平台,可以直接选择云快充的平台。

“我们现在是工业互联网带着手电筒一步一步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运营流程数字化,通过数据反馈给堆企业,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迭代升级产品。”通过这种模式,云快充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了大量充电站,实现了国内第四规模。

在新能源汽车即将面临完全市场竞争的当下,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和服务是打开局面的重要一环。尽管仍存在盈利困难、扩张布局受限、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前景不确定等问题,但头部充换电企业已探索出较为完整的商业布局。可以预见,充换电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技术将在未来几年迎来新一轮的飞跃。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本文导航
    TOP推荐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