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就任性? 苹果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2021-12-21 12:28:47 作者:问答叫兽

汽车制造业遍地黄金!我觉得这句话是一个道理。否则,为什么那么多IT巨头“无所事事”,一心想扎进这个王虎湖?记得早些时候,小米CEO雷军表达了造车的想法。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消息,但这个大胆的想法已经引起了人们对汽车制造领域的再次关注。谷歌是IT巨头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谷歌设计制造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初具规模,并多次高调对外展示,可以说赢得了足够的关注,但这次终于轮到苹果了。据外媒报道,苹果已经悄然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团队规模已经超过100人。但是对于没有造车经验的苹果来说,可靠吗?真有钱还能任性吗?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造车计划突然灵光一现。

据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两家外媒报道,苹果在一年前悄悄启动了代号为“泰坦”的造车计划,旨在开发类似小型货车的智能电动汽车。为此,苹果不仅秘密成立相关实验室吸引R&D人才,还表示正在与汽车厂商和零部件厂商接触,商讨相互合作的具体细节。

泰坦项目负责人,前福特高管:史蒂夫·扎德斯基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蒂姆·库克早在一年前就批准了泰坦项目,其项目负责人被任命为福特前高管、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史蒂夫·扎德斯基。

史蒂夫·扎德斯基从1996年到2021年在福特公司工作。2021年加入苹果后,参与了iPod的设计和第一部iPhone的研发。

奔驰高管:约翰·荣格沃斯

苹果聘请了这位梅赛德斯-奔驰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加入苹果后,约翰·荣格沃斯负责苹果系统工程。据报道,他目前在泰坦队。此外,苹果还从奔驰招聘了许多其他员工。

前奥托立夫主管:罗伯特·戈夫

这是苹果1月份刚任命的新成员。他的前雇主是奥托立夫,一家设计汽车安全系统的公司,其产品涵盖从安全气囊到安全带的所有领域。根据他在领英的主页,罗伯特·高夫负责设计奥托立夫的安全技术,并将其推广到全球自动驾驶汽车行业。

特斯拉前高管:大卫·尼尔森

这也是泰坦团队的新成员。他这个月离开了特斯拉。在特斯拉,大卫·尼尔森是一名机械工程经理,负责一个团队。

特斯拉前高管:皮特·奥根伯格

同样来自特斯拉的皮特·奥根伯格早在2021年就加入了苹果,现在他已经加入了泰坦团队。他在特斯拉做了两年的机械工程师。

前EMCO齿轮公司主管:休·杰伊

休·杰伊也是苹果新招募的成员。此前,他为上游制造商EMCO齿轮公司工作。公司主要销售变速箱、车桥系统等原厂零部件。Emgears的产品不仅提供给电动车行业,Hugh Jay甚至还和航空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打过交道。

特斯拉前高管:约翰·爱尔兰

约翰·爱尔兰也是一名新员工。自2021年以来,他一直在特斯拉担任工程师。此前,他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工作,研究如何提高电池容量和技术。

●是突发奇想还是早有准备?

近年来,跨领域造车蓬勃发展,尤其是在电子技术革命中,一批IT巨头跃跃欲试。他们有资金和金钱。以苹果为例。毫无疑问,1000多亿美元的现金流足以满足造车所需的各种费用。众所周知,汽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行业。如果你有几个亿的身家,想参与其中,我劝你还是不要去想了,因为开发和投资最基础的汽车装配厂要花费几十亿,所以汽车制造业注定是寡头垄断的行业。

钱不是问题,那么有钱能造好车吗?当然不是!看看我们曾经写过的《失落的汽车品牌》,你就会明白,他们的没落不仅仅是因为财富的枯竭。作为一个在科技上有很大成就的工业产品,除了金钱之外,在流体力学、热力学、人机工程学、设计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经验积累。,是关系到一辆车能否造好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苹果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来没有参与过。

所以苹果真的很任性?答案恰恰相反。从披露的信息来看,苹果的造车计划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可谓深思熟虑。首先,从项目立项来看,苹果瞄准的市场是智能驾驶电动车的蓝海,并没有盲目将业务触角伸向竞争最激烈的传统电动车市场,可谓扬长避短。技术上,电动汽车方兴未艾,未来前景广阔。与百年以上历史的柴油车相比,它们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很容易齐头并进甚至赶超。

其次,苹果在智能科技方面有独特的内在优势。除了大家熟悉的CarPlay车载系统,HomeKit物联网解决方案也是苹果手中的一张王牌。虽然这项技术的应用还仅限于家用领域,但苹果对其进行改进并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并不难。

让我们来看看与用户体验密切相关的人体工程学领域。苹果的实力有目共睹。为什么iPhone等电子产品这么受欢迎?答案只需要两个字:“好用!”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做手机和做汽车完全不一样,确实如此。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机工程学不仅仅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更是一种理念。只要方向对了,剩下的只是花时间慢慢摸索。除此之外,苹果还不遗余力地引进了大量汽车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人才,这将大大降低摸索的时间成本。

●苹果在造车方面也面临很多困难。

那么根据这个,苹果造车是必须的吗?不完全是。对于这场跨行造车的豪赌,苹果要想从中获利,也面临不少困难。

首先,从运营层面来说,电动车利润率低是一个问题。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导者。但从特斯拉前几年的经营业绩来看,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打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行业地位,但要谈盈利恐怕还需要几年时间,苹果也是如此。它在电子产品中的大部分优势来自于它引领潮流的能力,这使得人们在苹果每次推出新产品时都争相购买。然而,智能汽车漫长的R&D周期使得这种流行难以复制。一旦短期内得不到成效,苹果造车的梦想很可能会遇到企业内部的诸多阻力,最终会受挫。

此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缓慢的长期问题也将使苹果的奇妙想法变得危险。我们已经说过,苹果将产品定位于小型智能电动卡车,续航里程不足、温度稳定性差等诸多限制可能会让很多买家望而却步,这一缺陷何时能被治愈,并不是苹果能决定的。

此外,吸引买家购买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使用的便利性和眼缘。苹果在电子技术领域的成就确实让很多行业对手望尘莫及,但总有例外。它在电子地图上的技术缺陷很可能导致智能汽车不够“智能”,不断尝试新技术的潜在质量风险也不容小觑。当然,即使最后一切都很顺利,消费者还是可能会因为车不够漂亮或者价格太贵而投下反对票。因此,苹果能否成为下一个特斯拉,甚至是奔驰、大众,恐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编辑摘要:

“有钱就会任性”是我在过去2021年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但用这句话来形容商业活动可能并不合适。作为一个商人,尤其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如果我为所欲为,恐怕不会有今天的地位和财富。苹果能否成功造车目前还很难预测,但这次事件至少透露出一个信号。为了维持庞大的商业帝国,苹果开始通过测试新的业务领域来实现产业布局的多元化。只有不断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曾经的商业巨头最终走向衰落,因为面对既得利益,他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固步自封,最终走上了不可逆转的衰落之路。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本文导航
    TOP推荐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