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启示录:万能的车头设计“公式”
作为每年国内车展“压轴”的广州车展刚刚落幕,依次亮相的新车令人目不暇接。想要在“美女”云集的舞台上脱颖而出,拥有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改脸”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各个车企的设计师在创作、颠覆、再创作的过程中都不遗余力,他们隐藏的理念和技巧值得我们深思。车展这一集中展示的舞台,有利于我们的对比和反思,也给了我们一些近期车头设计趋势的启示。
■“病态”依然存在。
宽敞的舞台,巨大的照明灯,漂亮的车型,细心的擦拭,让所有站在车展舞台上的新车都大放异彩,这个优秀的舞台也让车型之间的设计差异或共同点得以集中展示。逛完车展,我们有以下想法。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品牌的实力得到了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说,一些车企还在相互模仿和学习。那么,有没有一些可以被称为成功公式的设计元素,可以被这些薄弱的设计团队用来创造一个成功或无与伦比的作品呢?
我们常说,现代汽车设计的优秀不仅仅是设计部门的责任,也是设计团队与工程团队沟通,甚至上升到品牌价值和溢价能力层面的原因。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如上图,对于野马汽车、陆丰、Zotye等中国品牌来说,设计上的弱势是他们很少推出自己新设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品牌影响力的弱势让他们无法从容推出自己的设计,于是选择了复制和借鉴这条“捷径”。当然,这种方法的危害是老生常谈了。那么,通过观察车展上成熟品牌的设计,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他们成功的通用公式,或者是做一个不能不设计的通用公式呢?下面,这些元素就是我们在车展后总结的经验。
■元素1:“大嘴”进气格栅
我们总说潮流时尚是周期性的,不可能找出谁是第一个设计“大嘴”进气格栅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21世纪(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后,新一波“大嘴式”进气格栅设计重新浮出水面,这种抢眼的设计在今天依然炙手可热。
第一个设计“大嘴”进气格栅的设计师,或者是介绍这种设计的厂家,很难验证。然而,当我们翻开近几年汽车设计的编年史,就很容易发现这几年这一设计潮流的引领者。原来是一个以死板著称的“德国人”。
成功的设计当然可以推动品牌前进,但更大的问题是,这些经典设计在新车型发布时也需要改进。经典地说,“动刀子”要求人们在不破坏本质的情况下接受新事物,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次,奥迪似乎也遇到了麻烦。
看奥迪最新一代的进气格栅设计,可以感受到设计师想要给整体造型增加硬朗的效果,从而为车头勾勒出更加棱角分明的效果。然而,当这款坚韧圆滑的车身发生碰撞时,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正是因为“大嘴”格栅在更新上的局限性,很多品牌都开始改了。中国品牌也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品牌之一。
作为“大嘴”设计的始作俑者,改变它需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所以这一波的其他厂商很难想象改变它有多难。更何况,经过多年的洗礼,人们对于“大嘴式”进气格栅已经经历了审美疲劳,显然继续简单模仿这种设计已经无法再引起人们的关注。当然,聪明的设计师还有其他方法。
方兴未艾的贯穿设计■元素2:分体式进气格栅
●“大嘴”格栅过时。
虽然“大嘴”进气格栅可以帮助车头显得更加夸张,吸引人的眼球,但是这种造型很少有可以修改改变的地方。当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或者推出新产品时,类似的设计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此外,当很多汽车工厂采用这种设计时,品牌认可度会受到影响,所以设计师在寻求改变。在这些流行设计的再现中,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品牌正在思考和改变自己的设计。
■元素3:渗透设计
●继“大嘴”之后的新趋势
如果说分体式进气格栅只是大嘴式进气格栅的一种变化,那么下面要提到的设计趋势可以说是又一种欺骗人视觉的魔术。当然,新设计的引用总是让观察者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车展上,一些厂商开始用概念车展示新的设计理念,这也是试水的好办法。
用线条营造拉伸感?你真的没听错。线条不仅能营造出拉伸感,还能展现出动态的东西。这不是夸大教科书中画线的能力。在其他领域,用线条和色块绘制运动物体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或许,作为敏感的你,已经意识到,这种设计理念其实并不仅仅出现在艺术领域,还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东西上。比如手机、首饰、服装等不同领域的设计。
上面提到的概念车似乎离我们有点远。事实上,在量产车中,很早就有一种利用线条来营造更宽的视觉效果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极大地取代了“大嘴”格栅成为汽车设计的最新趋势。当然,这种设计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有一个改进的过程,但你我通常不会注意。
横线的应用是从一汽-大众的第一款国产高尔夫,也就是第四代高尔夫开始的,但当时的大灯造型比较圆润,没有什么穿透力。在第六代高尔夫中,灯组变得更加坚固。这时进气格栅的横线搭配起来更加自然,但穿透力依然不强。在最新一代的高尔夫设计中,灯腔内增加了水平线,并与进气格栅上的水平线相互延伸,使整个车头看起来明显更宽,是水平线应用的一个例子。
进气格栅与灯腔内部线条的融合不仅仅是直线连接,或者说这种方法只是初级层次,更高级的方法是视觉感知的连贯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感。与上面提到的直线直接连接的方法相比,这种连接和过渡更加隐性,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观者的视线或观者对车辆宽度的理解。
虽然大部分营造延伸感的方法都是通过让进气格栅和灯组的内部线条相关来获得的,但仔细观察车展上的展车,就会发现也有区别。有些进气格栅和灯组会用保险杠隔开,有些则会直接连接,这不仅是设计师的选择,也是工程团队的判断。
新问题的诞生●新问题的产生
延伸灯组和进气格栅的设计虽然有助于设计师打造更宽的前效果,但对加工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为了保证延伸感,不同部位之间的线条重叠要尽量连续,我们在车展上也看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上面的对比图可以看出,当概念车上带有延伸感的设计草图和贯穿式设计应用于量产时,可能会有较大的表面差异。这就需要设计团队与工程团队进行沟通,在不放弃整体设计的情况下,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修改,工程团队会对其进行改进,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接下来的灯组与进气格栅用装饰物连接的解决方案就诞生了。
也就是说,它也是一种赋予车辆延伸感的设计。在成本和制造环节允许的情况下,直连方式的视觉效果更好。当上述原因可能会阻碍设计师的思路时,适当保持进气格栅与灯组之间一定间隙并用装饰板覆盖的方法也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类似的效果。
■要素4:细节
看完常见的设计技巧,我们再来看看一些高级的设计技巧。不像“大嘴”格栅或者灯组的延长线那么容易被发现。这是一个细节,当观察者靠近车辆时会感到惊讶。
组成格栅的小单元随着车辆等级的不同而变化,六边形进气格栅、镀铬装饰等方法早已存在,但细节设计往往不太容易被观察者注意到。与上面提到的进气格栅上“战斗”的设计手法相比,它们显得有些过于精致,但往往正是这些不经意间的细节,才需要最终俘获消费者的心。
全文摘要:
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设计早已不仅仅是美丑之间的取舍,而是功能性的逐渐融合。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设计和工程部门之间的博弈或平衡成为了一个产品成功的因素之一。对于车头设计来说,展现力量感,突出科技感,营造夸张效果,是不同项目需要满足的不同要求。对于不同的品牌,没有准确的公式或元素可以用来帮助设计师完成一个无与伦比的规则。目前,成功作品之间的共同规律似乎是:远观简约,近看细节的指导思想。那么,在你心目中,前部的设计公式是什么?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