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共生/消费变革 中国汽车逆势而上

2021-12-15 14:13:44 作者:问答叫兽

所谓有机危机,关键是化危机为机遇。全球疫情远未结束,全球经济仍面临巨大挑战。尽管芯片短缺,但中国汽车市场仍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累计销量突破1200万辆,同比增长25.6%。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越来越亮眼,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120.6万辆,与2021年全年销量相当。过去的政策趋势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驱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此时,迅速崛起的新贵和不甘示弱的传统豪强正在无限拓展汽车产业的边界。2021年8月19日,2021中国汽车新消费论坛以“云”的形式突破了以“无界共生”为主题的汽车产业边界,以更高的视角解读汽车革命下的危机与机遇。

■不应低估市场潜力。行业“堵点”亟待打开。

“中国汽车行业上下游企业依然面临严峻的生存形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消费市场蕴藏着不可低估的巨大能量。”董事长兼CEO龙泉做了展望。

从传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到造车新势力,从汽车供应商到刚刚进入市场的跨界企业,汽车行业的各个主体都在探索消费变革带来的新需求,打通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沟通,开发新的消费模式。

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核心力量来自哪里?消费市场的变革需求。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强调,为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工信部将强化创新驱动,拉动消费需求,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联网汽车协同发展试点,深化智能联网汽车道路试验和示范应用,推进5G、LTE、V2X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正朝着品牌化、差异化、定制化和细分化方向发展,但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弱点。”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二级巡视员陈平指出,“虽然汽车的使用受到外部环境的限制,但从生产和供应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生产端无法很好地满足需求端,新能源汽车依然存在里程焦虑和行车安全担忧。在二手车市场,我国成熟汽车市场二手车与新车的销售比例普遍在1.5:1以上,而我国刚刚达到0.65:1。陈平认为,交易不便、车辆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制约了二手车市场的潜在释放。此外,在报废汽车市场,散、小、跌、差的经营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新能源和报废汽车电池的回收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链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通过10万个样本/1亿个行为数据洞察消费趋势

论坛上发布了《2021年中国汽车消费洞察报告》。收集了10万消费者样本和1亿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总结汽车消费新趋势。

首先,汽车市场在智能化、电气化的加持下触底反弹,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副总裁周友特别指出,今年新能源产业景气指数一直处于比较火热的阶段,最高达到113,为过去5年最高。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比增长2.6倍,渗透率由2021年同期的5%提升至今年的13%。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强委与联合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质量指数》,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消费质量持续提升。以纯电动汽车为例,纯电动汽车整体消费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来,微型车、紧凑型车SUV的增速都在40%以上。

在周友看来,新能源的高景气度可以带来正反馈,推动新能源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从而推动产品质量和消费质量的进一步升级。

另一方面,用户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目前,有两个消费群体正在经历剧烈的变化:一个是年轻人,另一个是女性消费者。

的数据显示,30%的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汽车消费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年轻化。3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比例从2021年的19%上升到2021年的30%,上升了11个百分点。

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需求是否与车企的研发进度相匹配?

从近两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在续航水平方面,500公里主流续航依然是最重要的,占比最大,但这一领域的需求在下降,而800公里以上高续航用户的需求在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部分车企对超高续航产品的营销,提升了用户的预期。“绕着马路旅行。

在充电设施方面,用户最能接受两公里以内的充电设施布局。充电时间方面,快充30分钟,慢充2-4小时是用户的核心要求。

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是智力。50%-60%的用户注重智能网联的配置,如驾驶辅助图像、HUD抬头显示等。这说明智能化已经成为用户购车的基本考虑。

“在新技术的布局上,目前各品牌的投入差异较大。”周佑坦言,“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新车中,可以发现中国新势力品牌在智能网联配置方面非常活跃,智能网联标准率与原豪华车型相当,而海外主流品牌投入略显不足。”

■独家发布汽车企业改革运营能力评估作弊

过去,企业经营能力的竞争性评价体系往往以产品为中心。在这个汽车变革的时代,这个体系需要重构。主机如何重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和优势?

本次论坛上,基于大数据和德勤中国的行业经验,正式发布了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评价体系”。在理解这个评价体系之前,我们应该清楚影响业务运营的变化的特征。

列出一组数据。一是豪华车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6.1%攀升到现在的18.2%,预计2025年将达到22.4%;二是新能源汽车年销量预计今年突破200万辆,2025年突破600万辆。三是智能互联网渗透率从2021年的7%跃升至现在的42%,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85%。

在行业趋势不断变化的同时,用户行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汽车市场正逐步从“产品驱动”向“用户驱动”转变,汽车市场的关注点也逐渐从只关注“车辆价值”向“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转变。

因此,新一代汽车企业运营能力评价模型基于汽居行业的大数据和研究信息,结合德勤中国团队的相关行业分析,从产品、价格、渠道、营销、服务运营、生态运营、用户运营七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发现新能源板块的新势力与传统品牌的对抗非常有趣。

“造车新势力充分体现了品牌建设的后发优势。从产品实力、价格策略、服务运营质量来看,持续创新引领潮流,但在布局渠道方面略显不足。”周友表示,“相比之下,传统品牌的新能源板块在渠道布局上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要想取得进一步突破,需要转变思路,勇于破圈,找到出路。”

经过对车型的评估,在部分细分市场,取得了四大发现。

发现一:海外主流品牌的燃料板块——“太难了”。海外主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由于海外奢侈品牌产品下沉,中国品牌向上挤压,发展前景暗淡不明朗。

发现二:海外主流品牌新能源板块——“阵痛期”。整体来看,豪华新能源品牌产品过关,但在营销和用户运营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整体用户接受度较低。目前主要是通过降价来增加销量,所以价格策略并不尽如人意。

发现:海外主流品牌新能源板块——“缺电击”。从战略上看,海外主流品牌的产品处于“从油变电”的状态,与造车新势力的纯电动平台差距较大。此外,类似燃油车的服务体系也使得用户运营和生态建设难以有所突破。

发现四:中国传统品牌新能源板块——“尝试破圈”。中国传统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综合得分较低,不同车企的综合得分差异较大。其中,头部品牌可以与新车公司竞争,但营销渠道的多样性和渠道覆盖能力仍需加强。在品牌推广过程中,要弥补服务运营质量和生态运营上的不足。

■如何引领中国车企的高端/突破窗口期?

“中国制造2025”最初的战略意图是希望中国汽车工业能够达到与欧美、日本同等的地位。中央党校经济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品牌方面。

自2021年以来,王一直在研究和改革汽车合资模式。理论上,800万辆的产能应该是全球品牌。“但从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来看,我们没有一个世界品牌,连一半都没有。”

自主品牌如何在现有的世界汽车格局中实现突破?向上打响品牌战。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首先是产品和技术的高端化。我们必须有能力与全球高端品牌的产品和造车技术竞争。二是高端营销生态,应该是合作共赢的生态圈,打造全新的出行方式,将品牌文化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是高端用户体验,应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极致的精彩出行体验。这意味着汽车高端品牌不仅仅是提供高端产品,更是提供满足用户出行需求的产品和技术。

“中国品牌高端化之路并不平坦,挑战依然严峻。”刘表示,“一方面,中国汽车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感知还处于提升阶段。相比百年以上被打上烙印的汽车品牌,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几十年历史依然略显单薄,中国汽车企业的品牌价值依然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空。另一方面,我们的产品策略、营销思路和运营模式还不成熟,无法匹配高端品牌的要求。"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表示,作为一个从业20多年的老营销人,一路走来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新势力与汽车行业一次又一次的碰撞。

业内有观点认为,合资品牌正在积极部署智能化、电气化,中国品牌的窗口期只有1-2年。对此,林杰表示对吉利和柯灵的产品有信心。“我们很多购买或购买新产品的用户都来自合资品牌。比如柯灵01 65%的用户来自海外主流品牌。购买或赎回为中国品牌留下了一扇窗。”

林杰认为,海外品牌留给中国品牌的窗口期,或者新势力留给传统车企的窗口期,比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窗口期要好。碰撞的结果不是谁毁了谁,而是中国汽车未来的产业格局一定是多方参与、竞争合作。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本文导航
    TOP推荐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