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生危机感 中国品牌新能源还能领先么

2021-12-14 12:20:19 作者:问答叫兽

有人说这是最孤独的法兰克福车展,丰田、日产、沃尔沃、标致、雪铁龙、马自达等20多个知名汽车品牌缺席本次活动。就连德国《北巴伐利亚日报》也发文称,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不如北京车展、上海车展受欢迎。上述汽车品牌缺席法兰克福车展的原因无非是省钱。由于全球汽车产业停滞不前,许多汽车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是合理的。

然而,众多品牌的缺席也让本届法兰克福车展更加“纯粹”。能在资金压力下参加车展的大部分都是“有意义”的公司,其中在国内奋战的德国车企就是典型代表。在这场被称为汽车工业的“奥运会”上,德国汽车企业坚定地展示了向电气化转型的决心。一时间,法兰克福车展仿佛成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肌肉秀大赛”。

外人看热闹,专家看门道。看完这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肌肉秀”,时差6个小时的中国车企高管危机感强烈。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的下降,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逐渐开始下滑,而德国车企则在加速电气化步伐。在这次撤退中,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正在迅速萎缩...

60s阅读全文1。在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在国内奋战的德国车企展示了他们在电气化转型和下一个战略目标上的丰硕成果。2.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转向市场驱动,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缩小。此时,面对德国车企的“大举进攻”,中国品牌难免会有强烈的危机感。3.中国车企要想在与以德国车企为代表的跨国车企的新能源竞争中脱颖而出,单纯依靠先发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发展智慧出行、加强R&D投资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硬实力。

新能源“肌肉秀”

虽然参展品牌数量有所减少,但这次法兰克福车展的人气还是蛮大的。车展媒体日伊始,刚刚换了新logo的大众品牌展台立刻被展会媒体包围。据了解,此次发布的新logo将首先由大众ID.3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量产版使用。

根据大众汽车销售和营销委员会成员于尔根·斯塔克曼的说法,新标志标志着大众汽车新时代的开始。虽然于尔根·斯泰克曼没有直言大众品牌新时代与电气化息息相关,但在大众品牌展台展出的十几款纯电动汽车已经证明了品牌转型电气化的决心和成就。

在本次法兰克福车展上,大众品牌发布了大众MEB平台首款量产车型大众ID.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3。根据电池容量,这款车型可分为45千瓦小时、58千瓦小时和77千瓦小时三个版本,对应的续航里程分别为330公里、420公里和550公里。该车型将于2021年底开始生产,并将于2021年年中交付给消费者。

此外,该品牌还发布了全新大众e-up!而大众ID系列的下一款产品量产迷彩车,可能会命名为ID.4大众集团的另一个“通用”奥迪品牌发布了纯电动概念车奥迪AI:TRAIL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quattro和48V轻混系统的奥迪SQ8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

「AI:TRAIL quattro

虽然大众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不抢眼,但奥迪品牌电气化的步伐一点也不慢。根据计划,到2021年底,奥迪将拥有12款电动车型。预计到2025年,奥迪电动车型销量将占其全球销量的40%。截至目前,奥迪e-tron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全球累计销量接近1.5万辆。

和大众集团一样,德国汽车巨头之一的奔驰也在“面子”上写下了自己的电气化雄心。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奔驰不仅展出了VISION概念车、纯电动MPV奔驰、奔驰B 250 e、奔驰A250 e等电动车型,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长、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康也在展台公开发布了“Vision 2039”。

「梅赛德斯·EQV」

愿景指出,到2030年,奔驰电动汽车销量将占总销量的50%以上;到2039年,梅赛德斯-奔驰将在乘用车和新车的阵容中努力实现碳中和。在品牌发布会现场,康指出,电气化是梅赛德斯-奔驰的核心业务,未来的车型架构将从一开始就基于电动出行进行开发,并会有相应的电动平台。

与上述两大汽车集团相比,宝马集团的电气化成就并没有那么激进,但同样令人震惊。在本次法兰克福车展上,宝马集团带来了MINI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品牌首款纯电动汽车MINI Cooper SE。虽然刚刚发布,但是这款车已经收到了5万的订单。

在宝马品牌上,相当重的宝马i Hydrogen NEXT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氢燃料电池概念车是全球首发。据报道,这款车最早可以在2025年量产上市。在车辆发布现场,宝马集团新任董事长戚普策甚至说出了“2021年交付100万辆电动汽车”的豪言壮语。

「下一个是氢」

至此,本土运营排名前三的德国公司纷纷“亮剑”。随着新能源战略的逐步铺开,以德国前三大公司为代表的跨国汽车公司凭借其高额的R&D预算、强大的品牌效应、忠诚的客户群体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快速前行。看了这些企业的动作,长期探索新能源市场的中国品牌有一种久违的危机感。

中国品牌的危机意识

在以德国车企为代表的跨国车企大力加快新能源步伐的同时,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开始告别此前的高速增长趋势,甚至迎来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6.9%,出现近两年首次负增长。8月份,中国新能源市场销量未见起色,新车销量8.5万辆,同比下降15.8%。

受制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下滑,即便是过去成绩优异的中国品牌“尖子生”也无法给出太好看的答案。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协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8月,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销售业绩并不十分乐观。其中,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销量同比下降22.9%;奇瑞汽车下跌51.5%;吉利汽车下跌41.5%;SAIC乘用车下降57%;江淮汽车下降46.4%...在过去的新能源销售巨头中,只有BAIC新能源能够保持同比增长,但其增速仅为16.5%,难以重现过去的高增长模式。

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持续的负增长,原因是补贴在下降。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26日联合发布的通知,从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1年基础上平均下降50%。

补贴衰退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长期来看,补贴衰退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原始设备制造商会有更多的动力来增加R&D的努力,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但在短期内,这不可避免地会给一些原始设备制造商带来不利影响。

然而,正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不断下降,中国品牌产品价格优势不再明显的时候,以德国品牌为代表的跨国品牌的新能源战略突然发力。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协会提供的数据,8月份,宝马5系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排名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跨国车企高管承诺的“XX年前用XX推XX电动车”的承诺逐步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恐怕将迎来“大变局”。在这种压力下,尝到新能源汽车甜头的中国品牌能没有危机感吗?

“救赎”的启示

面对补贴下降、性价比优势萎缩、跨国汽车公司新能源战略升级,中国品牌并没有丧失斗志。对他们来说,保持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不过度流失大致有两种方法。首先是努力分享旅行。

共享出行概念兴起以来,这一领域成为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巨大沉寂。“2021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约有25万辆轿跑纯电动汽车,其中70%以上卖给了出行公司。”此前,东风启辰总经理马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目前生产纯电动汽车的中国品牌OEM中,60%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出行公司。”

以T3为例,7月份在南京正式上线。这家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宁、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联合成立的出行公司,计划2022年运营车辆达到30万辆,2025年达到100万辆,是车企消化自身销量的绝佳平台。但车企在向出行公司销售车辆时,也要注意掌握好规模,努力形成良性循环。他们不能不顾出行公司的市场需求,单纯为了好的销售数据而甩车,要学会“保持流水”。

第二,要想在未来市场继续领先,中国品牌还是要靠实力,而提升实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研发。即便得益于超前的布局,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有着极大的先发优势。但随着跨国品牌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越来越大,如果继续保持“照顾老人”的心态,中国品牌总有一天会被超越。

前段时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了汽车行业电动汽车投资报告:2021年至2021年年中,戴姆勒集团斥资46亿欧元生产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全球车企中排名第一;宝马集团的投资排名第二。仅在2021年,这家公司就在电动汽车上花费了32亿欧元。大众集团排名第三,在2015-2021年,该公司完成了对电动汽车的大部分投资,金额达30亿欧元。

「热门ID.3」

以上投资仅为历史数字。面向未来,德国新能源领域前三的资本投入仍在扩大。根据此前的计划,2030年,大众集团计划投资700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其中200亿欧元用于整车投资,500亿欧元用于购买动力电池。戴姆勒还表示,到2030年将花费200亿欧元购买电池单元。

在“烧钱”方面,与前三名的德国品牌相比,大部分中国品牌似乎“做不到自己想要的”,但很多企业坚持高投入研发,比如比亚迪。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比亚迪研发投入85.35亿元,占营收近7%。在R&D的高投入总是和产品领域的高收益成正比,正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说:“一个品牌要想上去,无论如何也不能减少R&D的努力,即使乘用车市场处于寒冬,增加R&D的投入才是车企最重要的。”

编辑总结: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看了德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就,很多人都为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出了汗。虽然起步较早,但失去补贴政策保护的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与合资品牌车型的竞争中,难免会逐渐逊色。

不过,现在弥补还不晚。况且,中国品牌的“羊”还没有“死”。以德国公司为代表的跨国车企第一波新能源攻势仍处于酝酿阶段,尚未正式启动。如果中国品牌车企能够勤于修炼内功,利用好先发优势,保持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和信心,那么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中,能把“经”读好的未必是“洋和尚”。

热门阅读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本文导航
    进入大众ID.3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大众ID.3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大众ID.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大众ID.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奥迪AI:TRAIL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奥迪AI:TRAIL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奥迪SQ8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奥迪SQ8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奥迪e-tron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奥迪e-tron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MINI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MINI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宝马i Hydrogen NEXT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宝马i Hydrogen NEXT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宝马5系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宝马5系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TOP推荐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