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4月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文,纪念小米成立15周年。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今天,小米的创业路已走过了15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而这也是雷军在回应安徽小米SU7事故,停更四天后首次发文。
随后,小米新媒体总监晒出一张15年前的合影庆祝,“15年前的今天,小米成立。感谢大家的支持,陪伴我们一路成长。祝小米生日快乐!”此外,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小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称,“十五年,新起点!”
过去的一周,雷军还能OK吗?
“流量式”营销
“作为车企,应当对悲剧有敬畏之心。”
4月1日,“小米回应SU7高速上碰撞爆燃”冲上微博热搜。此前曝光于网络的照片显示,安徽一新能源汽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事故车辆为小米SU7,车头已经基本全毁,致3人死亡。
彼时,小米公司发言人回应: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我们对此深感痛惜。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在驾驶员接管车辆后进入人驾状态,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专项组也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
同时,雷军对此事公开声明:
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
然而,面对雷军最新声明,安徽高速小米SU7事故遇难者之一罗某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直言,“鲜活的生命已经离世了,希望公司能给我们一个更详细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舆论发酵多时后,有网友发现安徽高速的警示牌已经改成了“慎用辅助驾驶”。不仅是安徽,江苏、浙江等多地高速也有类似的提醒标语。
事实上,从最早的营销跨界汽车行业,再到树立小米汽车品牌,只用了不到1年时间,雷军抓牢“流量密码”。但在小米汽车营销“封神”的背后,是其一举一动都要接受大众的监督。这场事故将智驾的深层矛盾推向台前:车企掌握数据主导权、责任认定模糊、技术伦理缺失与公众信任崩塌的困境,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火箭式”造车
“人声鼎沸,场面火爆。”
2021年3月,雷军正式官宣造车,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对于家造车新势力车企来说,100亿美元绝对不算是一个小数目。
2024年3月,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小米SU7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终于拉开神秘的价格面纱。其中,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PRO版本售价24.59万元,MAX版本售价29.99万元。
2024年12月,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小米YU7亮相,定位为纯电动多用途SUV,预计售价为30—40万元,将在2025年6—7月正式发布,新车还现身在工信部第39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2025年2月,小米SU7高端定位产品——小米SU7 Ultra发布,定位为可合法上路的四门赛车,新车售价52.99万元起,相比预售价81.49万元,直降28.5万元。更有10万元的“竞速套装”,以及81.49万元的“纽北限量版”可选择。
2025年3月,网络上曝光了小米汽车代号——“昆仑”的增程SUV谍照,该车型或将是一款主打家用的中大型SUV,直接对标问界M9、理想L9等热门车型,预计将会在小米YU7之后推出,于2026年问世。
业绩方面:
2024年全年,小米集团智能电动汽车分部收入为328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321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7亿元,毛利率为18.5%,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62亿元;2024年第四季度,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20.4%,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7亿元。
销量方面:
2025年3月,其首款车型小米SU7交付量超过29000辆。小米汽车也透露,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我们有信心达成350000辆全年交付目标。不过,小米汽车“高速爆燃事故”不知是否会对小米汽车后期销量带来一定影响。
不难看出,在小米造车的三年间,160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同台竞技,超过400余款新能源车型相互PK。小米SU7选择此时入局,注定要和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展开激烈交火。
“当电动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对于造车市场,雷军也显露出自己的担忧。
左手握有销售平台,右手伸入智能市场。
两年前,提起小米造车,可以说被很多人看好。过去,没有一家车企能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从行业调研、官宣造车、自动驾驶研发、公司收购、供应商对接、工厂选址、车辆下线测试、量产等一系列流程,但小米汽车已经走完了流程。雷军赌上声誉的创业,注定小米汽车会百分百投入——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