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浪潮被推向新的高峰。互联网科技公司强势入局,百度成立集度要造汽车机器人,小米雷军亲自下场,苹果的Titan项目逐渐浮现水面,不造车的华为也有了借鸡下蛋孵化了问界Aito。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特斯拉仍处于引领地位,Rivian、Lucid、小鹏、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各有所长,集度、小米,则步步紧追。
分析这场变革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对智能汽车发展的明确规划。以我国为例,根据政府规划,到2025年要实现L2/L3级智能网联汽车占汽车年销量的50%以上。
另一方面,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来临,科技巨头跨界而来、新势力风头正劲,与传统整车厂在产业巨变的转型期碰撞,也正式拉开了智能汽车赛道竞速的帷幕。
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汽车领域或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虽然我们无法预判哪家企业能笑到最后,但我们知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用户体验一定是重中之重。
以汽车机器人之身,深耕智舱智驾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可能来自产品给用户留下的第一印象,也可能来自用户长期以来感受到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
在给用户的第一印象这方面,集度绝对拿捏的死死的,在一众新老玩家中,单“汽车机器人”这个概念就已吸引了业界无数的目光。可以说,集度提出的汽车机器人“自由移动、自然交流、自我成长”的三大产品理念,不仅为汽车未来发展趋势指明方向,也间接为智能电动车的用户体验提升找准了锚点。
从本质上来说,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是为了提升 用户体验,而智舱和智驾体验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重点。
我想集度对此是看得最为透彻的,凭借自身强大的软件开发实力,在成立207天时便推出SIMUCar并启动了智能辅助驾驶及智能座舱功能的开发。“智能前置”的造车理念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更让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相关功能都得以提前开发和验证,以周更的迭代速度为用户体验进行持续深耕。
软件上丰富功能体验的实现,也需要强大的硬件和足够的算力支持。为了支撑优秀的算法和软件功能,给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体验提供保障,集度特意找来了2023年前市面上所能见到最好的芯片——英伟达Orin芯片和高通8295。硬件上有了英伟达和高通最强天团的支持,加上集度对智舱智驾持续的深耕,体验上势必呈现出1+1>2的效果。
回归汽车需求本质,驾乘体验同样不容忽视
虽然智能汽车的重点在“智能”二字,但车的本质是用来开的,驾乘体验是能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脱离驾乘体验的智能化,使浮在空中的楼阁。
为了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集度不仅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深耕,同时也发力智能底盘技术,意在为用户提供卓越的驾乘体验。
就在前几日,集度与采埃孚合作对外公布,双方将在底盘零部件及控制系统、电驱系统、被动安全系统等多方向开展密切合作,并联合开发汽车机器人智能底盘技术。
智能底盘主要包括汽车域控制器和线控底盘。作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之一,线控底盘包括线控转向、线控驱动、线控制动、线控悬挂等系统,对应汽车运动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自由度。线控底盘不仅可以满足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要求,还将丰富智能座舱的想象空间,给乘员带来更安全、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以线控转向举例,由于取消了方向盘与车轮之间的全部机械连接,通过数字信号对底盘进行控制,可实现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的机械解耦。不仅操纵性、稳定性能更优,也将为智能座舱带来前所未有的发挥空间,更好释放车内空间和驾驶员的双手。
目前,线控转向主要受制于法规政策,但2022年国家已启动相关标准研究。一旦法规放开,集度或能迅速将线控转向技术上车,实现汽车机器人的变形。
作为一家仅成立一年的汽车机器人公司,集度无论是在魄力还是实力上都是有目共睹,对于汽车机器人的打造也是敢为行业之先,智能前置的造车理念也是业界首创。在智能化的道路上狂奔时,并没有忽视传统驾乘体验,或许有用户思维的公司才能带来变革性的产品。
这一切都是集度在为首款汽车机器人产品铺路,随着今年4月北京车展的临近,集度首款汽车机器人也即将浮出水面。在众多智能汽车产品之中,集度仍会是最抢眼的那一颗明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