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青铜独家 | 虎年车圈投资的五个"灵魂拷问"

青铜汽车-太平洋号
汽车栏目新势力,聚焦新资本、新技术、新品牌
+ 关注


又到一年辞旧迎新时,本该是一派红红火火、喜庆祥和的气氛,然而买了汽车股的散户小白,眼里却只有一片绿油油。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美股,汽车类板块的表现都很低迷,我们熟悉的多只汽车股更是遭遇重挫。

 

吃瓜分析师粗略统计,蔚来跌逾9%,小鹏汽车跌4.35%,理想汽车跌2.26%,吉利汽车跌3.94%,五菱汽车跌4.08%,长安汽车跌3.55%,比亚迪跌4.41%,长城汽车跌0.76%……


汽车股全新走低的原因是复杂的,股评人已经做了诸多的分析,在此我们不做赘述。


让人担心的是,股市上一直有“1月效应”的说法,即标准普尔500指数在1月份的涨跌,大概率与股市全年走势一致(过去80年中,有60年出现了该效应,概率高达75%)。

而且不只美股,A股也是如此。1月涨则年线涨,1月跌则年线跌。需要指出的是,这背后也是有逻辑的,因为1月的资金面是全年最宽松的,如果此时资本没有入场,就说明看淡后市。


那么,经历了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普涨和高位震荡,投资人如何看待2022年的汽车产业风向?

 

吃瓜分析师从关注汽车行业的机构投资者处了解到,现在资本市场对汽车行业“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对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抱有很高期待,恨则是由于宏观政策调整、疫情、芯片问题等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恐压制消费需求。



招银国际认为,目前新能源相关标的估值不低,但新能源板块的增长是确定的;
市场在标的选择上的分歧不大,对于投资时点的判断和行业边际变化的分析却不尽相同;
相比经销商,今年主机厂和上游供应链的吸引力更高;在百年一遇的汽车大变革中,引领者比跟随者更具投资价值;
至于谁是引领者,放在不同的时间和市场维度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观察一下企业文化或许会得到启发。


接下来,我们具体拆解一下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01


2022年PHEV有多大市场空间?

在不久前的海口国际新能源车展上,青铜科技发布2022《青铜报告》指出,2022年将是混动大年,其中插电混动市场体量将达150万辆。



机构普遍认同混动将和纯电一样,迎来高速增长期的观点,但对于销量数字的预估存在差异,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各家对今年新能源车市场的整体预测。

在投资者看来,PHEV的市场表现取决于龙头企业比亚迪DM-i车型的销量。有人认为年内可翻番,也有人认为能实现三倍增长。

02


零部件、主机厂、经销商,谁更香?

去年的缺芯问题让终端优惠收紧甚至取消,甚至有品牌出现一车难求的情况,经销商在消化大批库存的同时,单车利润也有提升。

 

但今年,随着行业缺芯缓解,经销商的新车毛利面临下行压力。更令投资人担忧的是,直营新能源车销量高速增长,以及更多传统车企开始尝试直营模式,会瓜分走经销商手中的蛋糕。

 

鉴于此,招银国际认为,今年主机厂和零部件整体更具吸引力,经销商可能更适合做波段交易。不过,头部经销商仍有创造惊喜的可能。



在主机厂中,更推荐头部造车新势力。但新老力量的交锋,短期内难有胜负,因此车企股价会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长线基金会倾向于上游零部件公司,尤其是智能电动化催生的新业务,以及软硬件解耦的国产替代者,应重点关注。目前,国产芯片、域控制器、激光雷达、摄像头、线控底盘等相关产品供应商,是投资人的心头好。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汽车AI芯片的格局未定,主机厂对于芯片的选择,决定了与其绑定的域控制器和软件服务厂商的未来发展。

03


缺芯问题真的能在今年解决吗?

1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表示,2021年汽车产业受缺芯冲击最大,国内许多车企因此出现了减产或短期的停产问题。

 

目前,芯片荒正逐步缓解。主机厂与一级芯片供应商的年内供货计划已经确定,今年销量目标比较激进的车企也提前去开拓新的国产供应商。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主流车型的芯片供应已经基本得到满足。预计在2022年3月以后,因缺芯而减配的现象将会大幅减少。”也有行业媒体预测,到第三季度芯片问题会得到解决。


不过,考虑到芯片产业也是一条复杂的链条,想要达到供需平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据调查,目前不少汽车芯片处于少量有货但价格高企的状态,芯片企业的产能短期内也没有大幅增加的可能。罗俊杰指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芯片供应仍将处于紧张状态。

04


电池涨价,补贴退坡,新能源车终端价格会普涨吗?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均处在充分竞争的态势下,因此一般原材料和零部件涨价不会直接传导到终端,大部分车企会通过推出新车型等方式,相对温和地化解掉成本波动。

 

过去几年,主机厂大多选择自行消化补贴退坡的影响。而去年缺芯减产导致终端折扣收窄,甚至加价提车,让企业尝到了甜头。


于是,今年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已经涨价或者有涨价的打算,让消费者承担补贴退坡的影响,这也侧面反映出目前供给的紧张



此外,远川研究所新能源行业分析师贾桂翀指出,“全球原料价格高涨、国内限电限产、行业补贴退坡,给动力电池厂商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

但崔东树对青铜科技明确表示:“锂电池价格普涨不代表整个新能源车的价格普涨,因为随着新能源市场规模的扩大,单车成本是下降的,像特斯拉毛利率都达到30%以上。在这么高的毛利情况下,车企是不会涨价的。至于那些亏损的新能源车企,多亏一点儿,少亏一点儿,对它们来说影响不大。”


新能源车的终端价格还是取决于供需关系,以招银国际的经验,一旦库存增加,终端折扣上升速度会非常快。

05


智能化是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要素,还是资本炒出的概念?

根据目前的主流观点,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普及,应当至少还要5年时间,其中既有技术原因,也有法规因素。不过,随着基于全新电子电气架构,拥有大算力和强感知系统的下一代智能电动车陆续上市,用户对好车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发生改变。

 

招银国际收集了3.4万条汽车论坛评论,发现消费者当下在购买新能源车时,重点考虑的仍然是续航里程、补能便利性和性价比等传统要素。但他们对智能化配置的关注已日渐提升。



另据J.D. Power发布的《2021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显示,在影响购车决策的七要素中,汽车智能化体验占据了14%的权重;在未来半年内有购车意向的人群中,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智能化体验作为最重要的购车决策因素。


而资本的布局一定先于市场反应,面对智能电动汽车催生的万亿市场空间,华西证券建议,接下来的投资重点集中在智能电动汽车整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相关产业链。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2874
2022-01-28
智驾大横评

网友评论

表情


发表评论

相关车系

更多>>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