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逃逸会受到什么处罚

2022-06-06 19:46:17 作者:diaohaiying

1.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依据。行为人逃逸未造成上述严重后果的,不应认定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为治安处罚较重的情节。

(2)逃逸时,行为人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如果行为人在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下离开现场,不能认定为“交通事故后逃逸”,只能认定为一般的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作者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而假装不知道,仍应认定为“交通事故后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追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重要因素。

实践中,施暴者逃跑的目的多为“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出于其他目的逃跑,比如害怕被受害者亲友及其他围观者殴打。这些人逃离现场后,往往很快通过向领导汇报或报警接受法律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所以在认定的时候就要加以区分,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准确适用,才能保证不出现冤假错案。当然,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逃逸,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4)行为人的逃逸行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不仅仅指当场逃逸,还包括肇事后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社会危害性。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人虽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但因畏罪而逃逸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交通肇事逃逸会受到什么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属于特别恶劣的交通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更加严重的法律后果。

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状态。因为这种状态是由行为人的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行为人有法律义务及时消除这种危险状态。肇事逃逸,不履行法定义务,事实上形成了新的违法行为。所以交通肇事逃逸,无论是民事责任、行政处罚责任还是刑事责任,都比不逃逸严重得多。

(1)行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这个规定是对交通肇事逃逸者的行政处分。他们会被吊销驾照,终身拿不到,不考虑他们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

㈡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一方负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这里的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赔偿责任。法律将这种责任定义为过错责任推定。事故现场因当事人逃逸而被破坏,导致交管部门难以认定事故责任。第一,推定当事人有过错,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可以减轻责任,这也加重了逃逸者的举证责任。

热门阅读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本文导航
    进入逸行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即可进入交流群

    进入逸行微信交流群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TOP推荐
    二手车推荐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