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灭绝:V12的光辉印记与最后时光
【太平洋汽车网 汽车文化】当梅赛德斯-AMG的1.6T V6混动被认为是未来超跑的一扇窗,当道奇蝰蛇与其8.4L V10已成汽车博物馆的一员,我们无法再为“大排量原教旨主义”提供更多的理论与非理论支持。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宾利动力主管Rolf Frech如此回复笔者的“宾利恒久远,混动过眼烟”观点:“的确如此,宾利的DNA构造是一个整体,包括底盘、动力、材质、工艺以及品牌故事。我们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为电驱动系统更新换代,这不改变一台宾利的灵魂;但大排量汽油引擎不能换,这是一台宾利为什么叫宾利的缘由。”
下面,我们用10个小标题,描述一下V12的光辉印记与最后时光:
01) V12源于贪婪
V12的起源并非工程学先驱们对声振抑制与工艺难度有着一根筋的追求。反观历史,一切都是源于贪婪——对动力的贪婪,以及后来对财富与领土的贪婪。
1889年,戴姆勒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V型汽油机,距离第一台汽油机仅仅过去4年时间。1903年,Léon Levavasseur把两台直列四缸机拼在一起,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台V8,装在赛艇上。1904年,Putney Motor Works,一家动力研发机构,首创V12理念——将两台直列6缸汽油机以90°夹角拼装,打造出一台名为 "Craig-Dörwald"的V12动力。
当然,这台机器排量高达18.4L,自重430kg,肯定不会用在汽车上。110kW(150PS)的输出极值,在110多年前算是神作了,这台V12被安排在船上工作,直至上世纪60年代末,最后一台Craig-Dörwald引擎在香港的一个垃圾堆里被发现……
装了三台Liberty V12引擎的The White Triplex
20世纪10-20年代,V12的动力优势被各方发掘:承受得起极大自重的赛艇运动,玩起了V12;Sunbeam牵头把V12带进了赛车圈(9L,150kW,1913年);法国雷诺与英国皇家空军迅速嗅到了V12的威风气焰,先后将其带入军工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V12引擎在航空事业上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同盟国与协约国均用V12武装其主力战斗机、轰炸机与齐柏林飞艇(德国土特产),雷诺、Sunbeam、戴姆勒、迈巴赫等等车企的V12都是这个时期扬名天下的。至于发战争财的新大陆那边,一代名机Liberty L-12,则由林肯、福特、别克等车企分别生产过。
坑蒙拐骗的帝国主义在20年代撕逼完毕,30年代后期又继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V12引擎广泛运用于坦克、运输车辆、潜艇、水面舰船、各式战斗飞机当中。其中,盛产V12的轴心国主心骨德国承担起使命,戴姆勒-奔驰、容克、Argus、宝马、迈巴赫等等名厂负责制造性能优势极为明显的V12,追得盟军满街打滚;盟军方面,苏联造了一部分不甚精湛的V12,而英国则有罗尔斯-罗伊斯出品的梅林引擎(装备兰卡斯特轰炸机等)、Allison出品的V-1710(装备P-51野马战斗机等)为代表的杰作。
P-51D的27L机械增压V12引擎是二战中的正义明星
至此,V12主要用于非民用领域。二战后,多种技术得到发展:柴油机的低扭强劲与低转速易维护特性在苏联坦克中得到印证,军用车辆与船舶的动力系统开始转向柴油机序列;航空方面,德军率先实用化的燃气轮机技术被验证为未来方向,在二战中杀人无数的V12逐渐退入历史后台。
劳斯莱斯幻影III 7.3L V12 '1926
当然,战前的民用V12还是有的,随意列举一些:底特律Packard自1916年启用V12(首台民用V12车型)、戴姆勒1926、凯迪拉克1931、林肯1932、劳斯莱斯1936。
02) V12结构是完美的
增加活塞引擎的输出很简单,暴力地增大排量或者增大单位时间进气量,解决了,糙活。增加活塞引擎的平顺性,也是简单的数学问题,4个缸是基数,往上增,振动就更容易被抵消。
宝马的6缸/后驱/自吸,分几步逐渐变成如今的3缸/前驱/增压
当然也不是缸数越多越好……起码要配合四冲程特性和制造成本才能把问题说清楚。鉴于这里不是物理课,我们就直接说答案——直列6缸(L6)是细致度Refinement 、平顺性Smoothness、动力性Performance的完美平衡,V型6缸(V6)和水平对置6缸(H6)次之。
L6 X 2 = V12 ,simple math simple art
L6能在内部抵消端对端的振动,同时没有侧向的一级/二级振动,是物理与数学上的自我平衡典范。因此,由两台L6拼装起来的V12,动力性能倍增,平顺性也继承了L6的血统。至于水平对置12缸(斯巴鲁/法拉利为代表)和W型12缸(大众集团用两台V6拼装),缸数到位了,数理模型没到位。很美,但不完美。
03) V12声浪绕梁三日
04) 战后V12的主流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划分了如今欧洲的版图,并划分了不同动力系统的不同用途。对于V12而言,从坦克和飞机的引擎舱内拆下来,放到赛道上,才是正路。
法拉利250 GTO '1953-1964 全系3.0L V12,如今价值连城
由于大老粗美国人更喜欢声频与振动更为粗犷(粗鲁)的大V8,V12的制造要务最终还是落到了欧洲人身上,不过这也要等欧洲走过百废待兴的十余年。至于环太平洋地区,向来不是豪华车的阵地,此时敬请完全忽略。
捷豹E-Type V12 Fixed Head Coupe(Series III) '1971-74
从战后到如今,一直坚持V12的三个主流学派有法拉利、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三家,当然捷豹曾经也是V12大户。
战后V12一代名车简章 | ||
阿斯顿马丁DB7 | 阿斯顿马丁DB9 | 阿斯顿马丁One-77 |
宝马50i/Ci/CSi | 宝马50i/760i | 法拉利250 |
法拉利500 Superfast | 法拉利Enzo | 法拉利LaFerrari |
捷豹E-Type V12 | 捷豹XJ12 & XJ12C | 兰博基尼Miura |
兰博基尼Countach | 兰博基尼Murciélago | 玛莎拉蒂MC12 |
迈巴赫57 & 62 | 迈凯伦F1 | 奔驰S600 |
奔驰CLK GTR AMG | 奔驰G65 AMG | 帕加尼Zonda |
在这大半个世纪里,V12引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除了法拉利、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三家视其为品牌灵魂之外,大部分的豪华/奢华厂商,诸如宝马、奔驰、AMG、布加迪、林肯、玛莎拉蒂之属,从不是“非V12不可”的信徒。至于迈巴赫、劳斯莱斯之属,产量实在太稀少了,且在赛场上并无过多丰功伟绩,在此不表。
迈巴赫G650 Landaulet ,底盘还是70年代末那套,只不过动力换成了最新6.0T V12双涡轮。
上表仅是一个简略清单,不过依此我们也能看出V12并非超跑专属,诸如奔驰S级(W140, W220, W221, W222)、宝马7系(E32, E38, E65, F01)等等舒适走向的非奢华品牌轿车都用上了,老掉牙的G级也用G65 AMG作出了越野车届的表率。
以上视频为迈凯伦F1打破量产车极速记录的过程,7分钟,无中英字幕。迈凯伦F1是全球首台使用碳纤维一体式车架的量产车,搭载宝马6.1L V12自然吸气引擎,627PS,自吸量产车的极速记录保持了19年。更多资讯,点击笔者同事陈胜博老师所著《迈凯轮F1传奇史》了解。
05) 日本人也造过V12
作为如今环太平洋地区唯一一家能造大型豪华轿车(雷克萨斯LS五代)的企业,丰田是整个片区的汽车制造业领头羊,无论从技术领先程度、品质口碑还是产销量来看都是如此。丰田旗舰雷克萨斯LS一直是V8(最近换成V6涡轮),那V12从何而来?
第二代丰田世纪,V12只有280PS,车价比同时期LS460贵10%左右
其实,丰田也做过类似大众辉腾那样的傻事。丰田1967年发布了第一代丰田世纪(Century),1997年换代并引入丰田家族首款也是至今最后一款V12引擎,型号1GZ-FE,最大功率280PS。
丰田V12仅此一代,几无好评,纯属多余。此V12与二代世纪一同在2016年10月停产。
作为参考,如今国内现售某美系豪华车坐拥279PS(四缸涡轮),折后净车价只需23万多起跳。
至于本田,V12研发得更早,不过全数用于赛车事业。如今包括本田和讴歌在内的所有在售车型,顶配都只是V6,包括超跑NSX。在F1赛场上,1964-1968赛季,本田1.5L V12与3.0L V12引擎共帮助车队获得40多个积分,车队排名最高第四。1989–1994赛季V12时代,迈凯轮-本田车队获得1991赛季F1车队总冠军,上图便是功勋引擎RA121E型。一号车手名字叫Ayrton Senna,埃尔顿·塞纳。
除此之外,日产也在60-70年代生产过一批V12汽油机,不过仅仅用于赛车事业,与本田相似。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