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西藏阿里地区科考之旅(上)
东嘎和皮央遗址分别位于札达县境内的东嘎村、皮央村,由东嘎的扎西曲林寺遗址和皮央石窟群组成,因两处遗址位置十分接近,所以被合称为东嘎·皮央遗址,它是国内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遗存。
东嘎·皮央遗址发现得很晚,直到1992年才被发现,据说是当地一个放羊的孩子在山上躲雨时偶然发现的。在东面的一片呈半圆型的山崖上集中了绘有精美壁画的几座石窟,而在不远处的另一边,则坐落着大片佛塔和寺院等建筑工事的废址,不难推测这里原来应该是一处石窟和寺院合一的庞大聚落。
在整个东嘎·皮央遗址中,发现了石窟遗迹、佛寺建筑遗迹、佛塔遗迹、居民遗迹,以及石窟壁画、出土遗物、墓葬等大量的文物。但这处遗址的建成年代以及相关人文背景,目前在众多西藏宗教、历史文献中均未找到明确记载。
据百度百科资料:遗址有关记载极少,只有一本流传到印度的藏文手抄本《古格普兰王国文》,其中记载皮央寺始建于古格王国建国初期的10世纪,为仁钦桑波当时所建的古格八大佛寺之一,七十年之后又有一次规模较大的改建。另有藏文文献提及东嘎在意希沃时代的10世纪建寺,约12世纪前后由于古格王国国内的分裂斗争,一度成为与都城扎布让对峙的另一个王室的所在地,后来古格王国恢复统一,东嘎丧失了王宫的地位,但仍为古格的政治及文化要地。
从上述的零星记载且据专家对文物特征的判断,基本可以推定东嘎·皮央遗址是古格王朝时期的居民生活的一个聚集地,但更具体更深层的东西依然是未解之谜。另外可以肯定,这些洞窟壁画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堪比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古格王国遗址。
札达的土林中时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洞穴,基本都是当时古格王朝居民分散居住的地方。而从东嘎·皮央遗址密密麻麻的洞窟,可以想象出当时这里的热闹程度,也反映了当年古格王朝的地域之广。
在发现了这处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遗迹后,1996年便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团体在1997—1999年间进行了洞窟加固、山体治水以及壁画保护,并砌上了步道石梯。2013年,东嘎·皮央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迹中这些带有门的洞窟,有些已经被当地村民利用起来,借助洞内冬暖夏凉的特性,存放一些食物等东西。
遗址中包括杜康殿在内的各种殿室和暗房中,留存的壁画涉及很多异域人物的图案和造型,绘画的风格手法被认为是古格壁画的前奏,其精美程度完全不亚于敦煌壁画。
如今,东嘎和皮央遗址上的洞窟和壁画都有专人看护,每天都有当地人巡逻,国家每年也都有拨款和派人勘测维护。
在一个墙体上满是壁画的暗房外,这位正在转经的藏族老人已经在这里守护了20多年。
习经诵经几乎是每一个藏民的日常,眼前的这个转经筒十分简易,红色的金属框架和平整的经筒表面都和佛教寺院中雕刻满图案字符的大型转经筒无法比拟,但这已经能够满足老人对信仰的执着。信念根植于心,又何顾奢俭繁易,就像真正的文学大师,并不在乎笔钝砚糙。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