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系列点评 大众中国滑铁卢还是保卫战

2005-05-31 10:26:55 来源: pcauto 作者:任我行

  八、洞悉 为何大众不能主动地将价格降下来适应市场呢?

  从大众的各个产品体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共性,那就是高昂的价格是影响大众销量的主因。那为何大众不能主动地将价格降下来适应市场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

  1、利润。

  多年来大众在中国得到了巨额的利润,旗下的产品即使在高价的状态下也能受到市场的追捧,所以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些到嘴边的鸭子。但是现在的状况今非昔比了,不主动出击结果只能坐而待毙,对这一点至今大众也不是很清楚。

  2、保守。

  大众来中国20年了,自己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都没有建立。零部件开发、认证职能都必须在德国完成,这样的运作,目的是避免中方掌握关键技术,但是却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为代价。对此,大众有了清醒的认识,舍不了孩子非但不能套着狼,甚至连自家性命也要搭进去。所以从去年开始,德国大众先后在中国合资兴建零部件项目以及兴建新的发动机厂。这样的做法早已经被通用和本田等公司所采纳,大众能够后来者居上?

  3、体制。

  当初大众先后与上汽和一汽合作时,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中国的行政体制以及预测到今天的现状。两个大型国有企业,彼此之间独立经营管理并都渴求着最大的利润。在成立初期的时候因为规模限制并没有太大的冲突,而到了今天,已经出现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境地,对此,德国大众有意将他们合二为一,但是就目前中国的行政体制来说,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大众根本无力协调复杂的地方关系,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将随着业务的不但发展而更加激烈。以前大众可以通过控制产品的方式来避免彼此间的争斗,但是这样的做法现在也已经无能为力。

  4、决策。

  多年来大众在中国形成了一套非常庞大的体系,包括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个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据说上海汇众为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同时提供底盘组装,前者的供货期是三天,而后者是五至七天。这样的怠慢不是德国大众的做事风格,却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弊病。这样慢条斯理地工作,高昂成本在所难免。另外在应对市场变化上,大众几乎没有提前降价的行动,总是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才采取措施,所以每一次调整都没有取得先机,因而错失良机。

  5、研发。

  作为技术控股的大众,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国企业自行研发,一旦他们掌握了技术,那正是大众全面退出市场的时候。正是因为如此,大众始终牢牢把研发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连国产化的问题也不放过。从1985年到1992年,上海大众花了整整4年时间,才完成2.6%的国产化。但是就在近几年,一批民族工业企业的崛起让中国人意识到了研发的重要,更可贵的是,这些民族企业虽然白手起家,却能够在短短数年内解决车身设计、变速箱制造甚至发动机的研制等难题,这样做法让一汽和上汽也开始倍感压力,在今年上海国际车展上,一汽推出的红旗,虽然明显具有克隆痕迹,但是依然表明了国企的研发工作正在进行时。而这样的压力对于大众来说,除了感觉到沉重,剩下的就是不安和无奈。所以在2004年底,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裁皮希斯里德表示,大众汽车公司将会支持中国开发自己的汽车品牌。一汽和上汽,这两个国有企业正在走着“利用合资企业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路线,看来在中国市场上,德国大众已经无法继续他们在巴西凯旋之路的梦想了。

太平洋汽车导购频道 独家系列评论

美国 独家系列点评1 通用价格体系与马其诺防线
中国 独家系列点评2 由奇瑞的价格体系说下去
韩国 独家系列点评3 北京现代演义韩城攻略
德国 独家系列点评4 大众中国滑铁卢还是保卫战
日本 独家系列点评5 本田中国 无远虑必有近忧
日本 独家系列点评6 早出晚归丰田胜算几何?
日本  独家系列点评7 五虎助阵 日产仍棋差一招?
中国 独家系列点评8 吉利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中国 


 独家系列点评之九 国货-小荷才露尖尖角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或者投稿,请致信:morain@pcauto.com.cn或留言: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

太平洋汽车网APP

点击或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