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特色的国民车 离消费者有多远

2005-05-17 09:50:52 来源: 作者:chenyejing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前后,“国民车”这个概念开始频频被一些厂家提及。奇瑞宣称,“风云”担纲“国民车”称号当之无愧;天津一汽则认为,打造中国的“国民车”,夏利是“最有条件”的……一时间,“国民车”似乎成了低端自主品牌轿车时髦的替代语。
  
  追溯一下,“国民车”的概念是外来的。曾经担纲美国“国民车”的是大名鼎鼎的福特T型车,而大众甲壳虫高尔夫则称得上是德国不同时代的“国民车”。总结外国这些“国民车”的共性,都是质量和售后服务可靠、价格实惠、生产量和保有量巨大的小型私家车。例如,从1908年面世到1927年停产,福特T型车累计生产1500多万辆,价格从最初的850美元降到265美元,只相当于当时福特汽车厂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从大环境看,“国民车”的概念最近才在国内热起来情有可原。首先,轿车快速进入家庭,私家车时代来临是“国民车”在中国出现的前提条件;其次,国内汽车厂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近年来迅速提高,为打造“国民车”创造了基础;再有,随着车市竞争白热化,国内轿车价格越降越低,“国民车”低廉的价格特征已经完全可以体现出来。
  
  目前,业界对于中国“国民车”下的定义五花八门。有人认为,中国的“国民车” 必须是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自主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要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买得起,在5万元-7万元区间;市场保有量超过20万台,经历消费者的充分体验,并因规模效益带来较低的使用成本,维修方便;具备与世界同步的安全标准,良好的安全口碑。也有的厂家提出,“国民车” 要“省钱、省心、省时”;“国民车”排量宜小、要节能、环保。不管最终对“国民车”的定义如何下,我们都不难看出,时代在发展,完全克隆外国经典“国民车”发展模式的机遇已经错过,面对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汽车工业全球化的生产格局,国内汽车生产厂家只有扎扎实实并创造性地打拼,才有可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车”。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