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购首页| 购车实例| 比较与推荐| 阿劲问答| 汽车知识| 专题| 购车调查| 参谋| 保险与贷款
汽车搜索
-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
今日热点
-
  您现在的位置:教你买汽车 / 资讯
-
  善待消费者的视听 车性描述该有个章法了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wangtao

[ 2005-03-08 10:33:43 ] 作者:马达哈哈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或者投稿,请致信:morain@pcauto.com.cn或留言: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对于一款新车,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比较关注的因素,除了价格、外观、品牌,再就是性能。不过,大多数消费者都不是汽车专业人士,所以对汽车性能的认知能力便非常有限。连肉眼所能看见的指标数据以及零部件,都很难做实际观测,至于那些高深繁杂的技术参数,就更是“丈二和尚”了。

  目前,消费者想摸“丈二和尚”的“头脑”,主要是阅读厂商提供的车性描述,也就是产品宣传单。

  遗憾的是,时下相当数量的车性描述,都是由厂商单独编撰,因此免不了出现随意无序、夸大其辞和模糊虚假之类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技术指标上。

  比如油耗。通常标注的是90公里等速时的数据。这里所说的前提条件,其实相当于实验室状态。那个“90公里等速”的滋味,对于任何普通车主而言都是尝不到的。于是,这样的油耗指标就是虚幻的理论值,也是很难验证的。如果厂商真的是负责任地做完测试之后填上的数据,倒还稍微有点参考意义。如果他们是想当然地瞎估计,那么消费者可就容易被蒙蔽了:实际跑起来总是远远超过厂商给出的数值,您找谁说理去?

  再比如0~100公里加速时间、刹车距离之类。完成这些试验过程,照样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路况、风速、油质、驾驶技巧等等。这样,厂商给出的数据还是一本糊涂帐。

  用这种方式描述汽车性能指标,好象是一直沿袭多年的习惯。这种方式的特点,总是厂商高高在上地“王婆卖瓜”,没有权威机构认证,也没有执法部门监督,反正人家就那么写了,甚至还冷冰冰地做了声明:上述内容不做验货依据,本公司保留修改的权利……

  这就更有恃无恐了。我隐约觉得,一些产品在描述车性的时候,已经不是为了如实地向消费者提供参考,而是为了给产品脸上贴金,为了跟同类产品的“舆论竞争”。

  如此一来,消费者可真是太被动了吧?信,还是不信?信,又如何?不信,又怎么样?

  好在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憨厚老实的:

  ——买了一辆据说带ABS的车,就一直以为这是价值不菲的先进设备。后来从行家那里才得知,那ABS不过是落后的机械式的。

  ——买了一辆据说是超级省油的车,1.6排量百公里油耗仅为4、5升,但开了半年,平均油耗却一直在10升以上。车主找商家咨询,对方当然一口咬定:您呀,驾驶技术真是差呀!

  ——买了一辆据说是配置了EBD的车,但到底配置没配置,EBD究竟什么样,安装在哪儿,却始终也说不清楚,反正就觉得自己的车里安装着那玩意,捞个自我安慰而已。

  ——买了一辆据说是采用了全进口绿色玻璃的车,厂商信誓旦旦的表示,这玻璃极其先进,强光和紫外线都照射不到车里来。但驾驶的时候呢,脸上、胳膊上是否爬着紫外线,终归是半明不白……

  也许我是多疑了,也许人家厂商标明的数据都是真实准确的,都符合国际惯例。但我还是想多一句嘴:汽车是个特殊的大商品,任何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的、有意义的。因此,当那些描述在面对消费者之前,应该多出一道程序,也就是请权威的管理部门过问一下,核实一下,监督一下,确保描述的公正与可靠,确保汽车品质得到全面准确的评价,让“弱势”消费者心里踏实些。

  得寸进尺的我居然还有个奢望,工商质检大盖帽们赶紧为汽车厂商制订个规矩,关键数据在什么样的统一环境下测试,由谁去主持测试,在产品宣传资料上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怎么写……明令这些要素都按部就班,不许蒙人,不许胡闹,否则,严惩不贷!

  概括起来,就是认为:车性描述该有个章法了!

  在相关事宜尚未理顺之前,消费者买车的时候,对那些天花乱坠的车性描述一定要多个心眼,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只有在参照厂商描述的同时,亲自验证一番,并听听老车主的感受和专业人员的意见,做横向与纵向的对比,这样才能得到详尽的结论,以指导选车、购车。否则,贸然偏信厂商一家之言,出现什么误差或悔恨,您可别怪别人……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或者投稿,请致信:morain@pcauto.com.cn或留言: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等待提示

发给好友 我要报错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