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价的三大疑问 车价什么时候能见底?

2005-01-25 10:07:35 来源: 作者:王辉宇
  问题一:我国车价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汽车价格处于什么水平是要和成本进行比较的,高于成本的价格才算理性。      我们先谈总成本。虽然各企业的成本不同,但汽车企业的总成本都是个"U"型,也就 是说:随着销量的增加,成本会不断的降低,销量达到规模经济量时总成本降到最低,之后, 销量再增大,成本反而会上升。因此在规模经济量以内,厂商车卖得越多,成本越低,也越敢降价,这就让人产生了"价格没底"感觉;而当达到规模经济量后,由于成本提高,价格再降反而会亏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是否达到"规模经济量"来判断价格水平和降价空间。      通常国际型汽车企业单车的规模经济量在30万左右。而我国,由于效率的原因,估计在40万左右。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企业单车累计销量在40万以内的,随着销量的上升,成本不断降低,降价空间不断变大;超过40万的,成本不断上升,降价空间不断变小。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超过规模经济量后,国际汽车厂商往往采用"限产保价"的做法让该产品在高于"盈亏平衡点"时退出市场,这是基于"理性"的决策。但我国却有一个"非理性决策"的怪现象:由于汽车企业以国有为主,各企业领导往往要拿"业绩"说话,而利润可以通过做账做出来,销量却无法做出来,因此多数企业会选择在亏本的情况下继续降价和生产,以扩大销量,完成"政绩",直至企业无法继续生存,最后在政府的干预下,由其他企业并购。      因此坦率地说,外国汽车企业的价格底线是"盈亏平衡点",中国的汽车价格底线是"企业生死点"。所以只要企业还没有被并购.,价格就还有下降的可能。      问题二:我国"高车价"的成因      可能大家经常会疑问:我国的人力成本低,车价为什么高,应该低于国际价格才对。      这样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要基于一个前提:"效率相同"。      实际上,我国尚处在市场体制的转型期,在企业管理效率、人力效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等方面要比国际汽车公司低得多。比如人力效率,我们知道像福特通用这样的国际大型汽车公司年产销量都在600万以上,全球的职员也才20万左右;而像一汽、东风这样的国内企业,年产在100万以内,但职员却达到10万以上。人家经过不同阶段的职业培训1人能干3件事,而我们没有较好的职业人才培训体制和市场,3个人干3件事,还不一定干得好,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力成本的优势被"人力资源的低效率"所抵消。再比如,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竞争不充分,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采购成本较高等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我国汽车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高价格"。      不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上述的各种效率会得到大幅提高,这也将为我国汽车产品降价提供了空间。所以说,国际接轨价或低于国际接轨价将是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但还需要时间。      问题三:进口车会对国产车形成冲击?      应该说进口车本身不会对国产车价格造成直接的冲击。      一是国际著名的汽车巨头基本都在中国建立了与中国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资企业,进口车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本品牌在中国的产品空白,是为了盈利,而不是求销量,逻辑上不太会对其国内主打产品打压。      二是中国政府通过规范渠道、制定中国产品标准,如环保标准等方式构建非关税、甚至非官方的壁垒,从而侧面保护国内企业。倒是国产车价格会对进口车价格造成冲击。例如宝马奔驰国产了,就不会有更多的人买同样的高价进口产品了。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

太平洋汽车网APP

点击或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