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国车市分析:八大诉求解套应对持币待购

2005-01-19 13:57:17 来源: 作者:郭滨 侯小军 朱钦

  八大诉求解套持币待购
  
  2004年,中国汽车召回制度的出台,让消费者初尝“国民待遇”,在汽车消费方面与国际接了一次轨。这在中国消费者心里是一次质的飞跃。但,太多的消极因素仍然困扰着中国的车主们:车价过高,微车限行,配置缩水,二手车市场混乱,交不完的杂费,停车场紧缺,交通拥堵……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股脑地交给2005年,但我们期盼着这些问题在2005年能够让消费者看到解决的希望。

  牵一发而动全身。本已错综复杂的汽车消费环境,再加上比较浓重的地方保护色彩,让许多车主心烦意乱,更阻止了不少潜在车主的购车行为。“持币待购”,作为让2004年车市增幅锐减的因素之一,其成因就离不开消费环境的无法改善。

  就在2004年的最后两天,“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出台,让消费者又舒了口气,给2004年的消费环境划上了一个闪亮的句号。乐观的消费者预计,2005年可能是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年。理由是,国家有关部门既然鼓励汽车走进家庭,就一定会出台有利于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拉动汽车销量的提升,而不会让各大汽车厂愁眉苦脸。

  2005年,你能让一直向往享受汽车生活的乐观者如愿、悲观者回头吗? 

  1 车价到位

  平心而论,2004年国内车价的下跌已经相当可观,据说车价平均达到15%左右的跌幅。应该说和以往相比,现在的车价已经让不少想买车的朋友怦然心动。但只要和国际车价相比,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幅度不小的降价,但绝大多数车型的价格并不如广告宣传中所宣称的那样“提前与世界接轨”,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车型,消费者还是要花上比国际市场多30%甚至更多的价钱才能把新车请回家,车价还是有虚高的嫌疑。

  去年的车价跳水是伴随着车市不振而来的。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希望国内车市风生水起、靓车云集,能在一个选择面更广也更健康的市场里消费。只是想提醒一下各大汽车厂商,等车市一扫阴霾之时,也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车好卖了定价也得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毕竟车价与国际接轨才是国内车市近期的目标之一。

  而长远来看,汽车生产企业在逐渐掌握了汽车所有核心技术之后,所谓的国际市场价格标准就失去了标杆作用。以国内廉价的生产成本来看,国内家电业的现状也就预示了汽车产业的明天,但我们现在只能期盼今年车价继续回落,不是因为恶性竞争,不是因为“消化库存”,而只是因为汽车企业理性的回归。

  2 规范二手车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我国二手车市场随之不断扩大。来自商务部的信息显示,去年上半年我国累计交易各种二手车64.7万辆,同比增长33.1%,增长速度首次超过新车交易增长24.15%的幅度,高出近9个百分点。但在这风风火火的场面背后,却隐藏着相当多的不规范和法规的缺失,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了二手车之后面临无法过户、维修困难甚至误买到盗抢车等系列问题,但又缺乏相关法规的支持,严重挫伤人们购买二手车的热情和信心。

  据统计,前年美国新车的总销量为1670万辆,而二手车销量高达4300万辆,是新车的2倍多。如此红火的二手车市场有赖市场和法规的完善。好在从去年9月份开始,国内几家主流汽车企业开始涉足二手车业务,除旧车置换外,还包括二手车认证。业务流程包括,消费者把二手车置换给特许经销商,经过车辆检测鉴定后,评估出价格,消费者再选定新车,补足差价即可。置换下来的二手车,经过120项检测后维修,然后销售,而且新买家还可得到6个月或1万公里的售后质量保证。

  另据了解,我国今年将出台《二手车交易管理办法》,相信人们消费二手车的热情将更加高涨。 



  3 落实“三包”

  消费者期待多年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终于在去年年底露面,正式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根据预计,走完“征求意见”这关键一步后,汽车的“三包”法规距离出台就为时不远了。届时,老百姓买车将大大减少后顾之忧,尤其是“三包”法规中关于车辆退、换规定的出台,将大大增强消费者的购车信心,过去并不鲜见的消费者绝望砸车、拖车示众等事件,究其原因便是没有相关法规为消费者在背后撑腰。

  草案中规定,汽车在售出30天以内,出现因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车架开裂、制动系统失灵、转向系统失灵、燃油泄漏等严重安全性能故障,或发动机变速器发生主要总成或零部件需维修或更换的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选择整车退换。而购车即使超过了30天,但只要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主要总成因产品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同样可以选择退车。

  近年来车市中新车的推出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速度,其中自然是良莠不齐。而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可以让消费者更加随心所欲地选购心爱的车型。这不是说面对纷乱的车市从此就不加考虑不需挑选,但至少在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后,消费者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车商:“你没有能力保证我正常用车,因此我要求退换。”

  4 微车解禁

  多年以来,国内不少大中城市以微型汽车环保、安全不达标、影响都市形象为由,对微型汽车采取种种歧视性限制政策,且对微型汽车的禁限有向中小城市蔓延和日益扩大之势。例如,自2001年8月起,广州市停止给1.0升排量(包括1.0升)以下的小汽车上牌,已上牌照的微型小汽车必须在指定路段内行驶。

  应该说,在前些年面的满街跑的时候推出这些禁限措施,是有一定道理并且也取得了成效的。不过时至今日,面的再也不是国产微型车的主流产品,各式各样外形新颖、安全舒适并且排放水平也完全不比大轿车差的微型轿车,纷纷走下了流水线。此时再以不够安全或是排放不够清洁为由,去限制微型车的发展就显得与时代脱节了,毕竟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排量不够1.0升的小轿车一样满大街地跑,并且可以享受更低的购车税。因为在技术含量相同的前提下,小排量则意味着更好的排放水平。

  国内的情况也基本同步,新一代装载先进发动机的微型轿车已经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而价格则容易让人接受。对于大多数买车只是为了上下班代步的人群而言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此时能够解除对微型车的禁限,则更多人可以享受有车生活的便利。

  5 配置接轨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进步和成熟,越来越多的新车涌入国内,不少车型的宣传材料中都特别标注该车“与国际完全同步”。而在国际上也面世不久的背景,着实也让消费者过了把国际同步的瘾,只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是,宣传材料中强调的“本车已根据中国路况进行了适应性调整”这意味着什么:关乎被动安全的原车侧气囊被取消了,关乎主动安全的ESP、TCS也没有了,而关乎面子和卖相的真皮座椅以及桃木内饰等配备却成为了宣传的重点,并强调在国外这都属于顶级配置云云。

  国内的汽车消费观念有时还相当幼稚,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关注点还停留在肉眼能直接看见的地方。讨中国消费者的欢喜原本没错,但为了获得这样一辆“极尽豪华”的车,却在安全设施上暗打折扣,说难听点便是蔑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标榜世界同步或是价格与世界接轨更是没有道理,因为此缩水车已非彼车,外观虽已与国际同步,豪华配置如真皮座椅、DVD播放器等更是超越了国外同型车,但代表汽车真正技术水准的动力装置和安全配备却还停留在国际十多年前的水平,这能算是国际同步车型吗?

  再省也不能省安全。真希望汽车生产企业在大肆宣传自己的国际同步车型时,也可以坦荡地强调该车的配置同样已与国际接轨。

 

  6 燃油税出台

  虽然呼吁了多年都未见实施,但盼望燃油税出台仍被列入用车一族的新年期待。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燃油税,曾被政府列为税费改革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的《公路法》第三十六条1999年就修改为:“国家采用依法征税的办法筹集公路养护资金,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规定。”这标志着对交通车辆开征燃油税被正式列入法律,而时至今日这一改革仍未实施。

  据悉,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就燃油税的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及测算。何时出台燃油税,关键是看油价能否较长时间稳定。如果在目前的高油价下出台燃油税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和居民支出。在过去几年间,不管是国家税务总局还是国家财政部的有关领导都曾多次表示燃油税将择机出台,但时机一直难定。

  除去油价的因素外,燃油税“难产”还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例如:为了便于管理,我国倾向于在生产环节征收“燃油税”,这就存在如何对航空、铁路等非公路部门进行利益补偿的问题;如果在零售环节收取,管理会相当困难,“黑加油站”也会出现;出租车、运输等运营行业将面临很大压力。

  毕竟如果全面征收燃油税,将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将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接轨。正可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7 信贷放宽

  中国汽车销售增幅正呈降温态势,其部分原因在于银根紧缩后,购车贷款的比例持续下降。根据相关统计,去年居然仅有10%左右的新购汽车能从银行得到贷款,这一数字大大低于以往水平。

  汽车消费信贷目前进入停滞状态,主要原因还是在履约期间,销售商、中介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违背了基本诚信原则,所以把市场做死了。根据广州市中院所判的案件统计,利用消费信贷作案的情况非常严重,而现在的打击力度已经加大。消费信贷将在市场净化后启动,汽车市场的春天或许为期不远。

  通用福特丰田大众等多家跨国巨头的汽车信贷公司将在今年发力运作。在与汽车金融公司的对比中,中资金融机构暴露出的问题依然存在,缺乏既定市场条件下的应对能力,“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顽症未见根本改观。专家们担心,如果不尽快改革,一旦具有丰富经验的跨国汽车金融公司垄断了这一市场,想再抢回来,必将难上加难。

  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让汽车金融公司和银行汽车信贷相互竞争未必是件坏事。随着信贷放宽政策的启动,行业竞争将更充分,更好的汽车金融服务将涌现。实际上,这两年间消费者能买得起更便宜的车,同样是汽车产业竞争更加充分的结果。

  8 停车无忧

  “停车难”一直是用车一族的心头之痛。以广州为例,目前共有经营性汽车停车场2420家,泊位21.6万个,而同期仅市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就达45.6万辆,加上外地来广州办事的机动车,停车需求量远大于停车泊位数。可以说在中国大部分城市,汽车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停车泊位的建设速度。

  而展望未来,车主关心的“停车难”问题正得到有效缓解。根据已完成的《广州市城区机械停车库近期实施规划》披露,广州除在近期建设95个停车场、20265个车位外,远期将建设118个停车场、16680个车位。在目前3100个咪表车位的基础上,将咪表停车位增加到7958个,近期将增加3158个。到2010年亚运会,广州将新增体育馆配套停车场9个,计划增加停车位10500个,主要旅游景点修建25座停车场,提供80000个停车位,总投资16.8亿元。

  有关规划还表示,广州近期将在城区征地建20个机械车库,也是公共停车场,提供泊位3200个,总投资近6亿元。据测算,如果2005年机械车库泊位供应量达到停车需求的5%,则可提供机械停车泊位约2.5万—3.5万个,2010年机械停车泊位供应量达到停车需求的10%,则可提供机械车库泊位约7.5万个—14万个。同时,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停车业也在酝酿新一轮扩容。展望未来,“停车无忧”将不再是车主的梦想。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

太平洋汽车网APP

点击或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