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欧II标准欧III标准有何区别?
汽车排放从欧Ⅱ到欧Ⅲ,不是像欧Ⅰ到欧Ⅱ那样技术简单,而是上了一个台阶,需要三项技术。 首先是增加了对车辆冷启动时排放达标的要求。实验过程要求车辆在零下7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搁置6小时以上,点火着车之后,立刻测量车辆排放,达到标准。这项技术要求是欧Ⅱ标准中没有的。其次是在车辆的电控系统中增加了专门监测排放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的功能(OBD,车载诊断系统)。它能够随时监测汽车尾气排放状况,一旦出现超标,会做出提示。这个OBD在欧Ⅱ标准的车辆上是没有的。第三项是针对厂家提出的,要对车载诊断系统有保修措施。在美国,要求厂家对排放系统有8万公里的质保期,并作为汽车召回项目中的一项。
我国排放标准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相当于欧0标准的机动车排放指令,当时我国机动车、尤其是轿车基本都是化油器车型。
2000年,我国开始实行欧I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业内将这一年作为我国汽车排放标准开始与国际接轨的标志。
2004年7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实施欧Ⅱ排放标准的指令,大量黄标车通过技术升级达到新的环保标准。
据悉2005年7月,欧Ⅲ标准将公布实施。北京、上海等城市将率先执行汽车排放的欧Ⅲ标准。
三大汽车排放标准体系
国外执行的汽车排放标准主要有欧、美、日三大体系,其中以欧洲标准应用较广。欧洲标准也是我国借鉴的汽车排放标准,目前国产新车都会标明发动机废气排放达到的欧洲标准。
欧洲从1992年起即开始实施欧Ⅰ(欧Ⅰ型式认证排放限值)、1996年起开始实施欧Ⅱ标准、2000年起开始实施欧Ⅲ排放限制、2005年起开始实施欧Ⅳ。 汽车排放的欧洲法规(指令)标准的计量一般是以汽车发动机单位行驶距离的排污量(g/km)计算,以柴油机排放为例,欧洲二号标准要求柴油的含硫量为500ppm,欧洲四号标准压缩到50ppm,欧洲五号标准进一步提高到10ppm,要求是越来越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