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降下来 为何销量也跟着降?消费者为何

2004-11-08 17:37:44 来源: 作者:吕惠敏


  原因2 宏观经济走向影响车市格局

  6月2日,商务部称,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将保持第一季度的水平,同时上半年GDP增长率仍将达到9%以上,下半年经济增长有可能略低于上半年水平。

  而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对外界表示,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分析人士认为此话意味着中央政府多年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告一段落。中性的财政政策将直接影响到汽车投资项目的上马、大型企业的汽车集团采购行为。

  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调控之下,经济过热的情况会逐渐得到控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朱一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央加强了宏观调控,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和过热行业的发展。宏观调控的措施必然要传导到汽车需求上,从而反映到生产上来。汽车产销的下降,正是宏观政策在汽车产业上的反应。”

  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在国家宏观调控情况下,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太乐观,另外他们还将可能面临通胀的压力,这加剧了他们对自己车贷还贷 能力的怀疑。一位消费者的话很有代表性:“和房子、孩子教育支出这些相比,汽车在我们的家庭支出中看来不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原因3 车贷继续收紧抑制汽车消费

  一边是银行因为汽车信贷呆坏账过多而纷纷暂停汽车消费贷款,另一边是消费者因为对未来自己收入不甚乐观而谨慎贷款买车。两方面一起对车市产生又一次冲击。

  今年第一季度通过贷款方式售出的车数量不及去年的1/4.但与此相对应的情况是:去年的汽车消费中,近20%的购车者用了汽车消费贷款。2003年11月底的数据是,各家银行车贷余额1800亿元。

  前几年车市的火爆已将有能力一次性付款的购买力尽数释放,中国第一批私人购车的高潮已经在2002年至2003年到来了。而今年车贷收缩后,新增的消费力量立即被泼了一头冷水。而今年车市竞争最激烈的是价格区间在10万- 20万元的中档车型,新增的消费力量需要汽车消费贷款的援助。在受到信贷限制的时候,消费者的购买力也日渐下滑。而近日轿车纷纷召回、燃油价格上涨、明年进口关税将解除等种种因素也直接造成消费者的谨慎购车心理。

  2000年以来,当汽车成为继购房之后的第二大消费热点之后,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把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当做个人零售金融领域继住房按揭贷款后的第二大热点。商业银行在没有做好充分的风险防范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匆匆上阵。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借款者不还贷款的现象不断出现,给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来自银行的调查,全国车贷的不良贷款率一度在30%左右。

  中国工商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商业银行和承担担保责任的保险公司纷纷放缓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展,部分保险公司甚至表示暂时不提供汽车贷款保险。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曾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活动上表示,国外汽车信贷消费占汽车消费的70%,而我国还不到20%,信贷政策的收紧抑制了汽车消费。

  除了银行的车贷谨慎发放制约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车险费率的提高也让他们对以后的有车生活“望洋兴叹”。近日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车险费率仍未到位,将来仍有可能出现上涨。而6月10日,中国人保北京分公司第三次上调车险费率,对包括私家车在内的部分车辆的车损险费率上调20%至30%.

  近日,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俞建华透露,国家正在制定“汽车贸易政策”和“品牌管理办法”,这将是补充汽车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而其实相关的消费政策,如完善鼓励消费信贷以及改善消费环境等具体措施才可能是更快的救市措施。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