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
2002年的时候,在国产乘用车市场份额占绝对优势的是德系品牌,在宝马成立(2003年)之前,仅南北大众两家就几乎占据了40%的市场;自主品牌则依靠集体的力量,众多企业共同出力(其中天津一汽贡献了约7%的份额),位列第二;而日系品牌在丰田大举进入中国之前主要靠长安铃木和广州本田支撑起了约16%的份额。美系和法系当时力量都还不太强,通用主要靠别克新世纪、GL8和赛欧,雪铁龙则依赖富康和爱丽舍贡献力量。而韩系品牌在2002年时还非常羸弱,只有东风悦达起亚在小型车市场稍有势力。
但是,随着各大型跨国厂商的战略规划调整和实施,各大制造商在中国的布局逐渐完善,各系别主要品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发生大幅变化。从2002年到2004年,德系品牌失去了约13%的市场份额,下降非常迅速。虽然目前其市场占有率仍位列第一,但与处于第二名的日系品牌差距已十分微弱;而日系企业和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各自以25.3%和22.4%的市场份额分列二、三位,二者相似之处是均靠集团作战为主,旗下拥有众多品牌。而不同的是,日系品牌市场份额呈迅猛上升势头,自主品牌则在各大国际厂商的冲击下,虽然品牌数量越来越多,但总体份额却未见长。此外,美系和韩系品牌则处于上升之势,尤其是韩系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各自在小型和紧凑型轿车市场表现十分抢眼。而美系则是稳扎稳打,上海通用在品牌建设上投入了很大力量,其多品牌战略以及异常准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将使其在未来市场更具竞争力,同时另一美系巨头福特经历了初期的不适后也逐渐显现实力。法系品牌从2002年到2004年市场份额也呈下降态势,其目前在国内的惟一合资企业——神龙汽车去年表现一般,直至标致307下线状况才稍有好转。
接下来,我们分别就每个系别做具体的分析。
德系
从德系市场份额组成可以看出,德系企业市场份额下滑较快,其主要支柱产品来自紧凑型和中型轿车(尤其是前者),但这两个市场目前都面临众多新产品的挑战和竞争。2002年,国产紧凑型轿车仅10款左右,中型轿车仅7款,到了2004年这两个数字已分别上升为20款和15款左右。所以,虽然两款老车型捷达和桑塔纳月销量一直稳定在万辆左右的高位,桑塔纳2000、桑塔纳3000以及宝来也表现不俗,但其在2004年贡献的份额(18.4%)比2002年(28.6%)却跌落了1/3以上。而德系中型轿车2004年贡献的份额(3.6%)较2002年(6.2%)下降近40%,其中主力车型帕萨特销量也下跌了。作为支柱的两个市场多年都没有可以起支柱作用的新产品进入。此外,波罗和高尔入市后在小型轿车市场表现平平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而宝马表现差强人意,加之去年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奥迪A6也受到多方挑战,这些共同影响造成了德系产品总体市场份额的下滑之势。
近期除了去年底大众宣布减资外,年初帕萨特B6之争沸沸扬扬,以及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开迪一款特定细分市场车型明确入市,这些对德系企业在华发展都没有积极消息。如果不能有所改变,德系企业未来的市场表现将不容乐观。
日系
企业市场份额呈强劲的上升之势,其在各个细分市场均有涉猎,并且各自都表现不俗。除了微型轿车市场和MPV市场所贡献份额有所减少外,日系产品在小型轿车、紧凑型轿车、中型轿车以及SUV市场都表现突出,对总体市场占有率所贡献的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具体而言,在微型轿车市场,长安铃木从早期的一枝独秀到目前被众多自主品牌产品围追堵截,已有力不从心之势,2004年销量小幅下滑。在小型轿车市场,三厢和两厢飞度在2003年和2004年相继上市,并受到广泛追捧,表现抢眼。而在紧凑型轿车市场,花冠和福美来取得不俗的市场业绩,再辅以威驰和阳光的稳定表现,整个日系产品在紧凑型轿车市场从2002年到2004年可以说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考虑到近两年来紧凑型轿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一表现就更可贵了。而在中型轿车市场雅阁的表现可以用骄人来概括,其销量自2002年以来年平均增长近50%,在中型轿车市场处于排头兵的位置,加之马自达6的发挥,使得中型轿车产品对日系企业整体市场份额贡献稳步增长。此外,MPV市场也是近两年来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瑞风、风行等产品表现突出,而奥德赛和普力马等日系品牌却表现一般。最后,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日系SUV产品数量众多,帕拉丁、CR-V、欧蓝德等7款车型虽然各自销量都不太大,但积少成多也贡献了相当的份额。
全面来看,以丰田和本田为代表的日系企业目前在中国的全面扩张野心可见一斑,而且其后劲之强一定已经让其他竞争对手感到紧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