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购车指南 / 车市行情
 
一汽如何平衡丰田、大众关系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robert

[02-9-24 11:43] 作者:陈映璇/财经时报


  丰田一汽的结盟改变了大众在与中方博弈中的力量对比,但步入后大众时代后,一汽-大众依然想成为一汽集团的中坚力量

  丰田的盛装舞步

  8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丰田与一汽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邀请中外媒体120余家。这一天,丰田社长张富士夫笑得最开心,因为,这意味着从这天起至2005年的三年内,丰田旗下包括皇冠、佳美等全系列的9个产品将正式在中国一汽制造,总投资达到230亿元人民币,产量将达到30万-40万辆,“我们的目标是占到10%的中国市场份额。”张富士夫说。

  “这是一汽对大众的威慑。”那天,在丰田与一汽共同列出的豪华合作菜单里,几乎所有人都读到了德国大众的失落,尽管后者已占据中国汽车市场50%的份额。

  但数日之后,人们就看到,一汽与丰田的“新婚盛宴”似乎并没有立刻就影响到一汽—大众这个被《财富》评为中国最成功的合资企业的好心情。

  9月6日,大连海滨,一汽-大众装备新一代无级/手动一体式变速箱的国产奥迪A6车正式投放市场,邀请媒体150余家,规模堪与“丰一”联盟相媲美。大众公司说,这是因为三年前的这一天,首辆大众奥迪与一汽的合作结晶——奥迪A6正式下线。这一天,当然也是大众和奥迪公司总裁皮希和潘夫根笑得最灿烂的一天。

  丰田介入后,在竺延风看来,中国一汽集团似乎正在他的带领下步入后大众时代。但是,已经上任8个月的一汽-大众新帅秦焕明依然充满信心地对《财经时报》说:“一汽-大众仍然是一汽集团中坚力量,这也正是我在3年的任期内要实现的使命。”他说,在他的任期内,将通过对市场销售、产品战略、制造成本这三大汽车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的突破,使一汽-大众的产业规模达到30万辆。

  大众时代

  德国大众汽车,桑塔纳、捷达、宝来、波罗等品牌已经深深植入普通百姓的神经中。但是,说起当初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往事来,一汽集团的高层们却会说:“大众是乘虚而入的”。

  1986年,当中国一汽集团首次想借助外力改进自己的红旗轿车时,其寻找合作伙伴的视线一直是锁定在隔海相望的日本车商中。“把丰田、三菱日产本田都谈了个够。”一位曾参与谈判的老一汽员工说,“没办法,日本人建立了统一战线,谁都不愿卖技术给中国,只卖产品。”日本车商当时实在太傲,连中方提出的技贸结合即卖产品的同时再卖一点图纸的折衷方案都没有兴趣。无奈,一汽在1987年10月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签下了生产2.2升发动机的合同,克莱斯勒承诺,一年后再将道奇600的整车给一汽。但一年后,克莱斯勒发现道奇600在美国卖得依然很火,美国人失言了决定拖延一年再给中国,同时还提高了承诺过的设备价格。

  美国人的架子给了德国大众一个机会。早在1986年上海大众初建时期,德国大众总裁哈恩就萌生了与一汽合作的念头。“这才是中国的汽车生产基地。”大众总裁皮希当时说。彼时,一汽正为克莱斯勒的失言恼火。

  大众发现并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在中国发财的机会,不仅承诺一分钱不要在美国克莱斯勒发动机的基础上为一汽配底盘和整车,而且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装出了配克莱斯勒发动机的奥迪样车,并请当时的一汽老总耿兆杰去看。这就是后来的“小红旗”的首辆样车。

  1988年8月,一汽与大众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小红旗”的合作合同。在这份合同中,极富远见的大众公司还成功“指腹为婚”:一汽今后如果大规模生产轿车,必须与大众合作,双方同意“Golf A3即捷达”为第一辆合作车型,这就为后来的一汽-大众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1990年一汽-大众15万辆合资轿车项目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96年7月全面投产。大众依托南北(长春一汽和上海上汽)开始在中国高速驰骋。在到2001年底的5年间,捷达轿车以每年递增1万辆的销量上升;1999年9月6日,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奥迪A6在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下线,目前在高级轿车市场,奥迪稳拿44%的份额;2001年8月23日,首辆中级轿车宝来下线。

[1][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上海大众POLO1.6上市
·丰田在加拿大扩军
·标志206在欧洲赶超大众高尔夫
·一汽-大众“以用户满意为中心”战略巡礼实施
·丰田轻货生产基地落户泰国

汽车搜索
栏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