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点评:04年1月10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宣布,从日本三菱引进中国制造的第一款全时全能轿车欧蓝德正式投放中国市场。我们和车迷网友们探讨了一下对欧蓝德的看法,其令人诟病的地方也不少:欧蓝德动力并未真正令人满意;配置偏低;虽说有一系列注重整车的安全性的配置,却没有侧面气囊。看来,北吉今年能否靠这款欧蓝德重夺SUV市场老大,还要在价格上多动动脑筋才行。

NO3
  点评:蒙迪欧的价格由原来的28.5万元调整为26.3万元,市场销量反而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价格涨得越快,消费者抢得越凶,许多地方蒙迪欧轿车还出现了脱销的现象。买涨不买跌,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才会使得许多经销商在新车上市时加价销售有恃无恐。所以,我们在抨击经销商炒车的同时,更多地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
NO5
  点评:去年中国汽车大规模降价的幅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满街都是整车降价的信息,却不见配件同步降价的声音。汽车是个消耗品,其使用和维护费用未必比车价本身少。广大消费者反映汽车“买得起、修不起"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前途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拼搏,也取决于政府有效的宏观引导,从日本、韩国的当年发展之路,以及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中能够得到借鉴。
NO7
  点评:继江铃陆风降价之后,郑州日产帕拉丁、长丰猎豹、中兴旗下所有车型均打出降价或优惠促销的旗号,降幅最高达2.5万元。业内人士认为,2004年,“性价比”将继续成为SUV市场"出镜率"最高的字眼,SUV市场的降价潮将会在2004年越演越烈。汽车价格的偏高居民的潜在购买力周期变长,产大于销的状况在2004年将会更加明显。这无疑会加大了中小规模SUV汽车制造商经营风险,大面积的价格战在2004年的SUV市场出现也是迟早的事。
NO9
  点评:中国汽车市场在若干年内会保持迅猛的高增长态势,但也应同时注意到能源、交通和环保等领域同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到目前为止,全球经验都已证明了一点:既能推动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和社会汽车化进程,又可避免汽车消费引起的各种能源及社会问题过度激化的,唯有汽车小型化,即发展小型汽车。通过小型汽车这一载体,希望中国百姓的用车之乐,能同国家能源基本战略需求、良好的社会交通秩序和洁净的白云蓝天共存、共荣。

更新日期:2004.01.20
以往特辑:

  PCauto汽车动态一周至激头条引言:为答谢网友们一直对我们的支持,PCauto汽车动态栏目众小编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周末丰盛大餐——“一周至激头条”以飨读者。在这里,我们为您网罗一周最热,最激,最精彩的独家评论、焦点新闻,让运筹帷幄的您掌握汽车业界的“脉搏”,回顾点滴过去,点击精彩未来……




评论员:Marvin
责编:Marvin


意见反馈: pcauto@pcauto.com.cn
广告联系:020-87593323转110

 

 


NO2
  点评:德国奔驰总部上周宣布,奔驰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33000辆轿车。与此前一些外国巨头召回产品时,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不同,10日奔驰总部召回的消息刚刚公布,奔驰中国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奔驰中国这次积极的态度出人意料。有人分析,在此背景下,奔驰中国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不排除想借机挽回“砸奔驰”造成的不利影响,给即将下线的国产奔驰做铺垫。
NO4
  点评:网友摩托一族点评: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摩托车照样能上牌上路,为何我们要禁牌禁行?对比香港,我们市民的交通意识又怎样呢?的士大哥只要市民一挥手就急刹靠边接客,开车照样是左穿右插,交警们不是加强执法力度和阻吓力来管理好交通,而是站在路边隐闭的角落等猎物到来。摩托车作为市民的代步工具,只要交通意识好些遵守交通规则,道路自然畅通。谁不知开汽车舒服啊,每个市民都消费得起吗?每件事都有正反两面,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请三思!
NO6
  点评:如果说2003年新年车市降价是商家主动出击的话,那么今年的降价则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生产企业为了兑现年初的承诺,并给业界树立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形象,不得不将未完成的销售任务通过非常规的手段推出去。这其中,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强制将产品压给旗下的经销商。对于商家而言,被动的降价策略是“造车大跃进”的衍生物。有些躁热的车市在市场供需的调控下,悬浮的泡沫开始一个个爆裂。
NO8
  点评:网友张良点评: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是世界汽车大腕的兵家必争之地,到2006年,在中国的份额会决定一个汽车公司的未来。就目前的兵家来看,来势汹汹的是现代集团,其所在地是北京,其新车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在1.8L的品牌中,伊兰特是走“经济+实惠”路线的当然代表!丰田先出1.8L的花冠,明显是冲着伊兰特来的,因此,花冠1.8L的价格也不会出其左右:在15W-17W之间。因此,威驰必然会降价!
NO10
  点评:目前我国大约共有350万辆公务用车,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支出的沉重负担,公车开支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车私用。尽管现在私人买车的份额在逐步增大,但大部分中高档轿车的主要用途还是公车消费。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到90年代后期,全国公车开支已经是当年的国防开支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