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皮”怎比“饺皮” 岂是想薄就薄的!

2005-06-10 09:09:09 来源: pcauto 作者:旺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或者投稿,请致信:Jenny@pcauto.com.cn

  [编者按] 首先,不跟大家说什么很科学很理论的东西,我们就从日常生活中,吃的饺子说起。

  众所周知,大家都爱吃皮薄馅多的水饺,但你可知道要把水饺的皮擀到最薄,然后再包水饺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所以皮薄馅多的水饺不是人人都能包的起来的,故它卖的贵。

  那么车皮是不是可以跟饺皮相提并论呢?我想把“车皮”擀多薄就擀多薄吗?(请大家平心静气的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只是想客观的讨论“车皮”是不是我们想变薄就变薄的!)

  [正文] 笔者日前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汽车安全的文章,由于主题可能比较敏感,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并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今天,笔者特地就此文进一步阐述,与大家继续共同探讨。

文章导读:《独家分析:车皮在中国越来越薄吗?》

  为什么欧洲的本田可以达到欧洲严苛的安全标准,而中国的某日本车连时速70KM的冲击都抵御不了而造成车身撕裂解体?!!他们应该是最清楚的人.由于中国现今还没有完备的汽车安全标准,一些汽车制造商为了有利于竞争和维持利润,降低车皮厚度、薄化发动机燃烧室等等措施在制造中实行以便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直接造成的效果是--整车重量降低,高速行驶发飘不稳;车身构造纤细化,车架牢固性降低,抗冲击性呈几何式下降;车皮变薄,低抗风阻低抗挤压……

  坚持原文观点:车皮变薄不太可能。

  理由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技术可行性差,十分困难,这条理由是原文主要讨论的,这次将继续深入探讨;二是收益有限,即使这么做,绝对是费力不讨好。

  我们先看技术可行性:

  笔者认为技术可行性不高的第一条理由,即原文提到的,就是车皮变薄必须更换模具,投资巨大。

  对此,网友们大多持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车皮变薄根本就不用更换模具,二是认为需要更换模具,但投资并不是很大。

  对于第一种看法,即认为不需要重新更换模具,大致又有三种理由。

  一是认为可以采取垫辅助材料的方法调整间隙。对此,笔者认为,减薄的车皮不过零点几毫米,加工这么薄的辅助材料比重新开模难度更大,精度更难保证;而且如此薄的辅助材料,在模具中一次即可被冲压得粉碎,可行性很差,只能说是一种理想中的方法。

  二是认为模具的间隙本来就是可以调整的,因为模具磨损后不就是需要调整间隙吗?所以根本不需要更换模具。实际上,笔者从头到尾都没有说模具不可以调整间隙,而且,笔者在原文中就已经提到过调整模具间隙这种方法了(请仔细参看原文)。但是,这样是行不通的。和模具磨损后的间隙调整不一样。模具磨损只可能在冲压面上产生磨损,与冲压面垂直的表面是没有磨损的;同样,调整上下模具间隙也只能调整冲压面间隙,垂直于冲压面的间隙是不可以调的。所以,当模具磨损后,调整上下模具间隙,正好弥补了磨损的部分,是可行的。但是,减薄车皮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所有的面都会被减薄,那这个时候调整模具间隙,冲压面是可以弥补回来,但是垂直于冲压面的部分怎么办呢?有那种模具可以全方位调整大小的吗?不可能。所以,这种方法实际是不行的。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模具本身有一定公差,可以直接冲压薄一些的材料,不需要更换模具。可是如果是使用薄一点,但是可以直接加工的材料,那就是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的了。既然是在公差范围内,那还叫减薄了钢板偷工减料啊??这不冤枉死?

  所以,笔者依然认为,减薄车皮需要更换模具。

  除此,对于第二种看法,即认为减薄车皮需要更换模具,但投资并不是很大。(两种看法本身就矛盾,看来这个问题真的值得讨论学习啊!)

  版权声明:系太平洋汽车网评论团成员旺财独家稿件。版权为太平洋汽车网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章为作者本人观点,与太平洋汽车网无关。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