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分析:车皮在中国越来越薄吗?

2005-05-25 09:43:16 来源: pcauto 作者:旺财

  减小模具的间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上下模具靠得近一点,使其间隙变小。但是这样做还是不行的,因为仅仅调整上下模具的间隙,只会让水平方向间隙变小,垂直方向是不变的。零件变形不说,钢板也不能减薄,充其量是把更多的材料挤出去了而已。那应该怎么调整呢?就是应该把上下模之间所有的间隙全部缩小,即把上模全方位放大或将下模全方位缩小。也就是(如图2)红线所示的效果。但是这样就等于是一套全新的模具了。


  可见,减小模具间隙以使其能够冲压更薄的钢板。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重新使用一套针对薄钢板的模具。但是,谁都知道,一套模具的费用是十分惊人的,随随便便百十上千万都是很常见的。而一台车有上万的零部件,绝大部分是扳金件,每一个零件都有自己专用的模具,这样为了减薄钢板而重新开发一套模具的费用是相当巨大的一笔投入。再加上生产时用来固定零件的夹具,以及检测零件精度用的检具,都会因为钢板变薄而需要重新制作,这些精密设备都是身价不蜚的。就更不用算上管理、运输、保养和车型更新淘汰产生的费用。

  继续追问:模具、夹具、检具又是哪里来的呢?它们都是按照零件的设计图纸来精密制造的。重做模具、夹具、检具,也就意味着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图纸和数据。现在各大车厂开发新车型,动辄十亿百亿美金,耗时数年。为了减薄钢板,而重新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对于生意人来说,怎么都是不合算的。

  如果一个外资车企,为了在中国市场用上薄些的钢板,它就必须在设计之初就开发出两套模具。而且其中一套仅仅只能用在中国市场。这样的事情,好像还没有听说过。

  更何况,现在的中国车市已经逼得各大汽车巨头们纷纷引进最新车款,如果为了获得钢板变薄而带来的利益,而大费周章的重新开发模具,可能等能够引进中国生产的时候,新车已经变成昨日黄花了。

  讨论的结果,可能是大家想不到的。那就是:将车皮变薄是不划算的,不可能有哪个笨蛋厂家愿意这么干。

  以往网上众多的文章,分析来分析去,都认为日本车车皮薄。但是如何解释日本车在各种碰撞测试中取得的良好成绩呢?只好把理由归结为:在欧美的日本车车皮是不薄的,只是到中国来就变薄了。但是重来都没有设身处地的分析过这样做的可行性。作为生意人,投巨资减薄以毫米计的车皮,如此不划算的买卖,谁会愿意做?

  当然了,笔者仅从可行性上认为减薄钢板是不切实际的,并不是说日系车的皮就不薄,毕竟撞成两截是事实,而且减配高价这种不平等的事情在中国车市是实际存在的。只是希望在批判某些无良的外资厂商时,要找准目标,骂一只老鼠偷吃了你的大象,老鼠当然理直气壮。

  版权声明:系太平洋汽车网评论团成员旺财独家稿件。版权为太平洋汽车网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太平洋汽车网无关。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