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uto:1.3L的力帆520新车已经上市,能否介绍一下目前的销售情况?
胡祺:这款车的价格相对优势比较明显,因此订车交车情况都比较良好,不过由于目前还没有大批量的到达消费者手中,还得看消费者拿到车之后的反应,目前只能说是销售势头比较良好,还有赖于我们通过各种办法把这种势头保持住。我们一定要端正心态,沉下心按步就班把产品做好,不能觉得我们的救世主出现了,觉得我们有很大的转机,我们没有什么很大的转机,我们只是在一步一步的走,只是这一步可能迈得比较大。
PCauto:1.3L的力帆520正在重庆举行"先用后买"的活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会否把这个活动形式推广到全国?
胡祺:1.3的这款车需要承担起为力帆冲量的使命,但是消费者对力帆的轿车产品还是比较陌生,怎么样能让大家迅速地认同力帆的汽车产品呢?我们想来想去,觉得没有什么捷径,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产品足够好,就应该先让消费者试用一下,我们想不出比"先用后买"更好的办法。这个活动方式体现了我们对产品的信心,而且这个方式消费者接受起来要容易的多,从现在的反应来看还是相当不错。我们也想把这个活动推广到全国,但是这个活动是有风险的,因为推广到全国后基数会非常大,假如说试用后购买的消费者达到90%,90%的成交率已经相当高,如果只在重庆市场的话,这10%的退还车我们还可以内部认购或者当作试驾车来消化掉,但是推广到全国之后这个10%的退车就是一个很大的量,不是我们内部消化得了。因此怎么来规避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很好的办法。
PCauto:我们发现力帆520的1.3L发动机与吉利的MR479Q发动机参数非常接近,这只是一种巧合呢?还是说力帆与吉利存在技术合作的关系?
胡祺:这不是一种巧合,当然,也不是技术合作关系。这只能说是目前中国汽车人还有待努力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都是借鉴了日本的一个技术平台。我可以透露一下,我们正在洽谈购买国外的发动机工厂,同时我们也跟俄罗斯的公司在商谈发动机开发方面的开发,毕竟汽车行业的资源是面向全球开放的。那我们依靠什么来超越别人,第一个就是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另外一个我们付出的工作时间要比别人长。但是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是要付出代价的,要么就是购买,要么就是合作,总之都要付出代价。
PCauto:但是也有人质疑国内的自主品牌和国外公司合作开发发动机后,究竟能否真正掌握发动机的技术?因为开发出来的发动机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外方的零部件。
胡祺:你说的非常对。所谓知识产权,可能有了产权,不一定就有了知识。其实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心。你可以先有知识再有产权,也可以先有产权再有知识,因为有了产权之后,你就有了企业生存的平台,有了培养人才的平台,逐步的就可逸掌握知识。比如我们的力帆技术研究院,里面有很多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做摩托车发动机开发也是这样,先是借鉴,然后有创新,然后有合作开发,甚至目前都还有合作,我们现在已经做到800CC的多缸摩托车发动机。所以大家不要担心这个问题,不要把它看成一条线,应该看成一个圆,大家方向可能不同但都在往圆心走。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都是在努力获取技术的控制权,在经济规律的推动下,有了平台必然会有人才,因此大家不用担心和介意这个问题。
PCauto:力帆是否觉得目前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正处于一个足够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态势当中?
胡祺:我想我们力帆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因为力帆是国家发改委公布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之后,第一个拿到汽车牌照的,如果没有这种支持,就不会有力帆,因此我们感觉这至少是历史最好的一个阶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品牌并不止力帆一家,还有很多家自主品牌在蓬勃发展。之前有媒体问过我,新的自主品牌出现,会否威胁到原有的自主品牌?我说肯定不会,因为摆在自主品牌面前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也不是营销手段,最大的难题是国民认可。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自主品牌中,这股自主势力就越大,认可自主品牌的消费者就越多。因此,我们感觉自主品牌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市场土壤上来讲都是如此。
PCauto:力帆有一个很有创意的造车哲学,叫"成本公斤论",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尹总所提过的40元每公斤是不是力帆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胡祺:很多人对"成本公斤论"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其实这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力帆的造车理念,如果你要向消费者传达一个信息,可能你长篇大论之后消费者仍然不清楚你要表达的是什么,相反我们用多少钱一公斤这样的提法,在消费者理解起来就很直观。当然,这只是要告诉大家,我们过去在作摩托车的时候,能够把成本控制的很好,现在我们做汽车一样能控制的很好。不能说40元每公斤使我们的一个目标,也不能说不是,我也不能告诉你我们要在多长时间之内达到多少钱一公斤,我只能说,我们会争取在低于平均水平的时间内,实现低于平均的成本水平。如果实现不了的话你明年采访的时候可能就看不到我了(笑)。
|